正文

第七篇 南朝四百八十寺富得流油(6)

说钱 作者:卢晓刚


这个刘皇帝,有点像明朝的朱元璋,是个苦出身,坐上皇位后,仍然清心寡欲,车马不加装饰,后宫不奏音乐,内府不藏财宝,甚至连床脚上的金钉也令人取下,换上铁钉。他还把当年做工时用的农具,都一直保存在身边,至死不丢。

刘裕的皇帝做到第十年,看看老百姓还是在用东吴流行的各式旧钱,不像个新朝代的样子,于是决定铸新钱。

他铸的钱,是“四铢钱”,比五铢钱略小,但质量极高。钱一好,老百姓就不盗铸了。

这是什么道理?

过去的政府短视,铸劣钱敛财。可是钱一劣,民间盗铸的成本就很低,于是大家都来铸,造成伪币盛行,与政府的劣钱争抢地盘。

现在钱的质量一好,盗铸成本高,无利可图,“故百姓不盗铸”(《宋书》)。

你看,还是那个问题。“上梁不正下梁歪”——老话!

可惜好日子才过了10年,刘宋与北魏打了一场大战,国力大损,第四届皇帝上台时再铸钱,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新铸的钱,叫“孝建四铢”,孝建是年号。这钱在陆续铸造发行的过程中,铜料不够用,政府就采取非常措施,规定凡是犯罪者可“以铜赎刑”——拿铜来就放人。

钱也越铸越小,又轻又薄,连轮廓边都鼓不起来。这下子盗版成本降低了,民间造假者蜂起,纷纷把古钱砸碎,获取铜料,用来铸小钱。

钱一掺假就不值钱,物价随之飞涨。害得政府赶紧贴出告示,颁布了钱币质量标准。

群臣对货币政策也有争论。有的提议,民间私铸就随他私铸,不如对铸钱者征30%的税,变非法为合法。有的说,国家完全可以铸二铢钱,这样可以省好些原料。当然也有人坚决反对,说这将“贻笑百代”。二铢钱,像什么话!

反对归反对,一切还得从国力出发。终于,在永光元年(465年),二铢钱方案获通过,铸了“永光钱”,小小巧巧的。

省料了这还不好?民间不法分子乐颠了,紧跟着就仿铸,铸出来大批没轮廓的钱,老百姓称之为“荇叶”。荇叶,就是浮萍了。《诗经》第一首“关关雎鸠”里,就曾写到过它:“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你想,钱薄到能在水上漂流,得有多轻!

这可能有点夸张,可是后来刘宋政府还是感觉铸钱吃力,便又决定开放民间铸钱,那就更不得了啦。史载“由是钱货乱败”,民间盗铸的劣钱,一贯1000个钱,叠加起来高不过三寸,老百姓挖苦地叫它“鹅眼钱”。

——这还算积了点口德,当时在北方,还有叫作“鸡眼钱”的!

鸡眼是啥?脚底板的皮肤角质层增生,叫做“鸡眼”,这叫法大概就来源这种劣钱吧,很像啊。

还有比这更劣的,是一种“綖环钱”,入水不沉,一捏就碎。这钱可咋用?数钱都没法数。夸张的人说,十万钱还不够一捧呢。

人为了牟利,激发出来的才智真是匪夷所思。我在这里给大家说说,什么叫“綖(yan)环钱”。

这是指钱币的内圈被剪去,只剩下“钱肉”和外轮廓的残币,一个个像瞎眼睛似的。换言之,不法分子把五铢钱的中心剪掉,只剩下一个外圈,就叫作“綖环钱”。

剪下来的那个中心呢,也有专门术语,叫“剪边钱”或“剪边五铢”——也是可以用的哦!

有人要问了:那不是很费事,怎么剪啊?不费事,用一种空心圆凿,一凿一个,一凿一个,术语曰“錾(zan)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