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2)

漫画经济学 作者:武敬敏


我们都知道,在购买物品时,讨价还价是很正常的。在物品销售的市场上,作为理性人,买卖双方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对于商家来说,追求的是收益的最大化,通常会制定远远高于进货成本的价格;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追求的是商品效用的最大化,以期尽力压低价格。而买卖双方所能接受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也是买卖双方思想发生碰撞的结果。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有外力干预的价格不是均衡价格。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物品的供给量将超过需求量,这样就会存在物品的过剩。例如,当水果市场上存在超额供给时,水果商就会发现,他们的冷藏室装了越来越多的想卖而卖不出去的水果,他们对这种超额供给的反应是降低其价格,一直降到市场达到均衡为止。同样,当水果市场出现超额需求时,买者不得不排长队等候,由于太多的买者抢购太少的物品,卖者可以做出的反应是提高自己的价格。随着价格上升,市场又一次向均衡变动。

因此,许多买者与卖者的活动自发地把市场价格推向均衡价格。一旦市场达到其均衡价格,所有买者和卖者都得到满足,也就不存在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压力。在不同市场上达到均衡的快慢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价格调整的快慢。但是,在大多数自由市场上,由于价格最终要变动到其均衡水平,所以,过剩与短缺都只是暂时的。

什么是供给

供给,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根据供给的概念,它描述的是生产者提供商品的能力。它的构成需要两个条件——生产者的意愿和生产者的实际生产能力。生产者的意愿,指的就是生产者愿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生产多少商品或者服务。生产者的实际生产能力,则是指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下,生产者能够生产多少商品或者服务。从根本上看,后一项条件对于生产者供给有更大的意义。

当生产者向市场上进行供给时,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增加。但要清楚的是,市场上的供给量不等于生产量,在生产的过程中,将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或储备。因此,在自由健康的市场上,供给应当是卖者用于交换的数量。

影响供给的相关因素

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影响生产者供给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列出几种:

1.生产成本的高低

对于生产者来说,生产成本就是其为了制造产品所要付出的原料、资本及其他资源。通常情况下,当其他条件都不变时,生产成本上升,会导致赚取的利润减少,则生产者会减少生产,商品供给量下降;相反,生产成本下降时,厂商就能获得更多利润,从而刺激生产,商品供给量增加。

2.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商品进行生产的过程中,生产技术和管理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直接影响了生产者生产的效率。当两者高时,就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使生产者增加商品供给的数量。相反,则减少商品供给的数量。

3.相关产品的生产情况

完全竞争的市场里,生产者提供的商品可能会遇到相关的竞争产品。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相关产品销售情况的低迷,生产者为了扩大市场,就会提高供给数量;相反,在相关产品销售情况高涨时,生产者则可能大量减少供给,甚至退出市场。

4.生产者对商品的预期

生产者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对商品未来发展形势的预期,也将极大地影响产品的供给量。当生产者对未来商品的销售预期乐观时,就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未来的产品供给;对未来商品预期悲观时,就会缩减生产规模,减少供给量。

5.政府的相关政策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干预也会对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数量产生影响。当政府采用税收或补贴等政策手段调节某些产品的生产时,就会影响商品在市场上的供给。

什么是需求

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根据需求的概念,它描述的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能力。它的构成需要两个条件——消费者的意愿和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能力。消费者的意愿,指的就是消费者愿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购买多少商品或者服务。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能力,则是指在现有的收入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