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面子的妙用(7)

耍聪明的中国人 作者:石之轩


有些大款级别的人物,兜里的银子鼓囊之后,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愿望,想近距离地和女明星接触,比如和她们喝喝酒,趁喝酒之机调笑几句,觉得这样好有面子,以后给其他人吹起来,也可以口中YY一番:“咱家和某某某碰过杯,甚至和她喝过交杯酒。”如果哪个明星的知名度足够的高,那么与她喝过杯酒的人就十分有面子了,足以让其他人肃然起敬、艳羡不已。

不过与明星捧杯这样有面子的事,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那也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只不过据说真金白银不一定就能到明星的手中,往往就被剧组截流了。

某地有一个对面子文化、面子心理十分精熟的人,姓吴,绰号叫做“吴大脸”,此人不事生产,专门替人解决难事、摆平纠纷,靠别人的谢仪作为生活来源。此人不学有术,因为交游广阔,因为极善摆平各种复杂的纠纷事端,并且让纠纷双方都能有个台阶,体面地进行妥协,因此他在当地声名鹊起,面子大得惊人,黑白两道都认他的面子,尊称他为“吴哥”。

“吴哥”坦承他对人的面子心理有种远超别人的领悟,他说:摆平纠纷最原则的一点就是找一条让双方都有面子的途径,如果事情难以两全,那就让一方出钱替另一方买面子,钞票与面子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只要引导这种转换自然而然地进行,那么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纠纷。

四、面子巧用之三

项羽兵败垓下,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为了面子而横剑自刎,说自己这样做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楚霸王能征善战、勇力超绝,也极端地爱面子,最后因为感觉战败丢脸,所以才选择了自刎这个下策。

这种爱面子的心理极其普遍,宁愿里子受伤也不愿面子受损的人,从古到今都是大多数,真的能像韩信那样毅然抛弃面子思想,坦然受胯下之辱的人,从古到今找不出几个。

春秋时候齐国的晏婴成功地利用这种爱面子的心理,除掉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强横的武士,这就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三士与项羽一样,自尊心特别强,他们坚信“士可杀不可辱”的信条,晏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很轻松地就设计除掉了他们。

西汉宣帝时候,河北沧州一带闹饥荒,当地的官吏又不体恤百姓的困苦,于是治安大乱、盗贼蜂起,当地的官员派兵捕杀,却没有效果。因为所谓盗贼,大多都是无奈下铤而走险的百姓,人数太多了。他们并不是真心要做强盗,在饥荒的逼迫下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可能做了些违法盗劫的事,但官吏借捕杀盗贼而横行乡里,劫夺财产,滥杀无辜,把更多的人逼得走上了盗贼之路,事情闹大了,收不了场,汉宣帝就派龚遂去当地做太守,命他设法平靖地方。

龚遂走马上任,向沧州进发。这儿的官府听说新太守来了,急忙派出军队接他,以保护他的平安,免得他被盗贼伤害。龚遂却把接自己的军队打发走了,不让他们护卫。他向自己所辖各县发令,将过去追捕盗贼的官吏全部撤职,并发布文告,宣称:凡是手中拿的是锄、镰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拿问,手中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

被逼为盗的百姓,虽然做了盗贼,可他们也是好面子的,也知道做盗贼很丢脸,可过去官府穷追猛打,想不做盗贼也没有回头路可走,只能硬着头皮和官府相抗,现在新太守将追捕他们的人撤职了,又说拿农具的是良民百姓,大家于是一哄而散,扔掉了刀枪,拿起了镰刀、锄头,于是一场风波迅速平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