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帝国复兴梦

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 作者:柏阳


1925年,英国如愿恢复了金本位。

宣布这一消息的是温斯顿 丘吉尔,二战时期的英雄首相,时任英国财政大臣。

他言之凿凿:“如果英国不恢复金本位,整个帝国将会走进一个不是以英镑、而是以美元为基础的金本位制度。”

聪明得一塌糊涂的丘吉尔,在诺曼面前完全变身为提线木偶。后来,他曾懊恼地回忆道:“恢复金本位可能是我一生之中最严重的政治错误,金融我实在缺乏知识储备,很容易就上了诺曼的当。”

即便如此,诺曼和格伦费尔对这位爱好雪茄、个性不羁的财政大臣还是有些放心不下。“信任财政大臣(丘吉尔)的机智、自信,还有不可思议的才华,绝对是一种危险的想法。可以肯定的是,现在这个用功的学生,一旦自以为能够独立做出决策时,我们的麻烦就会来了。”

看来,此时的丘吉尔还在学习阶段。他敏锐的政治头脑,无法弥补其金融知识上的短板。

1925年4月28日,丘吉尔在下院隆重宣布,英国恢复金本位。这位激情澎湃的演说家,当天竟破天荒地念了稿子(的确,让“学生”脱稿背诵金本位的性质、意义、作用,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坐在贵宾席上的诺曼,得意的笑了。

不过,诺曼笑得有些早。他万万没有料到,为重现大英帝国昔日荣光所迈出的这第一步,会走得如此蹒跚、踉跄,跌倒后便再也没有爬起来。

毫无疑问,金本位好处多多。正所谓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语),金本位是在历史演进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恢复她顺应天意。在当时的背景下,英国重回金本位还可以稳定英镑币值,降低厂商因汇率大幅波动造成的成本损失,同时伦敦金融中心的领导地位和英镑的国际硬通货地位,对英国政治家和金融家也是不可抗拒的诱惑。

然而,百密总有一疏。

虽说是顺了天意,可英格兰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却逆了市场。

英国以战前汇率水平(1英镑兑美元)将英镑与美元挂钩,这一决定是致命的失误。

诺曼的理由很简单,英国的“尊严”。说白了,就是那可怜的帝国怀旧情节。他天真地以为,守住战前的汇价,便守住了纸币英镑兑现黄金的承诺,也守住了大英帝国曾经的荣耀与威严。

可是,金本位的游戏不是这么玩的。

任何金融制度的诞生和运作,都需要以市场规律为依据;任何拍脑袋、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庄家”,到头来都会发现自己不过是秋收时候的“庄稼”,被市场无情地连根拔起,最终成为灰头土脸的“大输家”。

看看真实的市场情况吧:一战后期,英国为应付战事而实行的通胀政策,导致英镑的市场汇价跌至美元的低谷。诺曼如果承认英国通货贬值的客观现实,承认英镑的“弱势货币”地位,以市场价格而非战前平价回归金本位,或许英格兰银行和英国的日子可以好过很多。

事后证明,诺曼打肿脸充胖子的愚行,不过是自讨苦吃。自金本位恢复那天起,诺曼便如芒在背,如坐针毡,疲于应对英镑虚高所产生的一系列恶果。

为撑住1英镑兑美元的天价,英国大幅紧缩货币、压低工资的压力陡增,否则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将毫无竞争力可言。

可面对战后百废待兴的现实,紧缩通货的政治风险极大,政治家就算再不懂金融,也绝不会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做赌注。此路不通。

那么,打压工资水平?这还是死路一条。英国实行的全国失业保险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贸易工会的话语权。任何或明或暗的工资削减行为,工会就会组织运动啊,罢工啊,这可使不得。

结果,工资既然降不下来,厂商又想压低成本、增强出口竞争力,那就唯有把失业率翘上去了。

金本位“跷跷板”,另一端翘起的不仅仅有失业率,还有民众的怨气、怒气,和濒于崩溃的英国经济。

“天价”金本位没有将英国拉出泥沼,重新雄起。恰恰相反,曾经的帝国在加速衰落。没过多久,英国的煤炭、纺织品、钢材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竞争能力,工资和物价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1926年春天,工人的怒火最终爆发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罢工行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