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1)

夜访华 作者:杜涯


第四章

翻开中国历史,有时会看到“迁徙”这个词语。这里是指人的“迁徙”。如汉武帝元朔二年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27年-前110年)为安置灾民协调人口而进行的大规模的移民;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至太和十九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带去了原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周围的官民百姓100余万人;另外还有众所周知的明太祖朱元璋大笔一挥从而书写下的载入史册的明朝初年的大规模移民等。

1968年,来自最高决策者的一个决定使新中国开始了与历史相近但又有很大不同的“迁徙”,许多人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这一新的“迁徙”:只1968年至1978年的10年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人数就达到了1600多万人。这1600多万人离开生养的城市,落户并扎根农村或边疆,一呆就是10年,其中有的已经和当地人结婚生子。10年后,中央顺应民意,做出了允许知青回城的历史性决定。于是新一轮“迁徙”开始了:1979年年初,1600多万知青乘着火车、轮船、汽车甚至拖拉机,从扎根10年的边疆、农场、军垦基地、广大农村等纷纷回到了原来生养的城市。

杨道辉和曹艳华就是此时随着知青回城的大潮回到了城里家中,和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他们已经4岁的女儿杨倩。曹艳华生过女儿杨倩两年后又一次怀孕了,怀孕三个月时,因下雨路滑,曹艳华不慎摔倒而流产了,医生告诉她,她不能再生孩子了。

杨道辉和曹艳华回城后,由于平房的东屋住着杨道芳和孙朝阳,杨成业便找了些纸板在自己住的正屋中间隔开,算是给儿子儿媳和孙女营造了一个单独空间。又在院子里西边靠墙的地方搭建了一个小屋,算是厨房。一家人暂时就这样安置了下来。

当时由于大量知青回城,城市一下子出现了就业压力,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许多人为了找工作,不惜动用各种社会关系,一些女知青甚至用“性贿赂”来获得工作。杨道辉和曹艳华回城后,曹艳华凭着老爸的老朋友的关系,很快就到市鞋厂工作了。杨道辉的工作安置却很费了一番周折,由于没有过得硬的社会关系,杨道辉在找工作上处处碰壁。当他听说曾有不少人给妹妹杨道芳介绍过不少条件不错的对象,而杨道芳却一概回绝时,杨道辉不免在心中怪怨妹妹:若妹妹找一个在市里有些根底、有些关系、家庭条件不错的对象,自己今天找工作也不至于这样为难。现在妹妹放着那些有根底、有关系、家庭条件不错的对象不找,反而找了一个在城里没有任何根底和关系的农村户口的合同工,在找工作上帮不上自己任何忙。杨道辉对妹妹杨道芳的怪怨有时不免在神色言语中流露出来,每当这时,杨成业便在一旁黑着脸把他喝住,杨道辉只得暂时收敛起来,将对妹妹的怪怨压在心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