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只欠东风(3)

我与诸葛孔明 作者:深水城


“在座的都已知晓公瑾的病情,且都是自家人,有话你直说便是。”小乔看出凌的顾忌,轻松说道。

周瑜半躺在榻上,右手支着头,不置一词。

鲁肃转头与孔明对望了一眼,两人也都默契的没有开口。

凌稍稍斟酌,谨慎地说道:“大哥的病情虽有些严重,但我有把握可以医治。”

“真的么?”小乔又惊又喜。

“恩,我虽能医治,但需要时间,少说也要一年半载,否则大哥的病情是无法稳定下来的。”凌有些犹豫地开口道。

“如此一来,你岂不是要留在江东了?”鲁肃哪壶不开提哪壶。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凌抬眼快速地瞥了孔明一眼。

孔明不发一语,面上也无任何表情,但是一双黑眸却深暗无底。

周瑜仍保持着半躺的姿势,深眸探询地望着凌。

凌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些什么,便也默然不语,几人间的气氛顿时有些尴尬。

“如今天色已晚,各位请留下一起吃顿便饭吧。”小乔温婉的声音响起,巧妙地化解了僵局。

酒足饭饱后,众人的兴致渐渐转好,于是周瑜便提议,由小乔为众人抚琴。

于是便在大帐外摆开桌椅,明月当空,琴乐阵阵。

几曲终了,众人意犹未尽,于是周瑜也即兴弹了一曲。

周瑜果然不负重望,曲音既如行云又若流水,铿锵有力,一气呵成,余音环绕,令人回味不绝。

“大哥的琴音比我第一次听见的还要动人,”凌悠悠叹道,“早听说大哥极具儒将风度,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且天性喜爱音乐,精通音律,有着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

“哈……”周瑜长笑道,“凌的高帽子,我戴得舒服。”

“这可不是高帽,是事实。”凌耸耸肩:“江东不是有“曲有误,周郎顾”的传言么?”

“哦?”鲁肃很好奇,遂问道,“传言是怎么样的?”

凌一挑眉,娓娓道来:“一日,东吴故主孙策夫妇与都督夫妇在王宫的亭子里把酒临风,一位歌妓正弹奏着《广陵散》这支慷慨激昂、气势宏伟的曲子,突然走神,弹出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咳,”凌停下,喝了口茶,才又说道,“谁知这小小的疏忽竟立刻让都督听出,回头一顾,意问何缘有误,于是便有了‘曲有误,周郎顾’的故事流传了。”

“琴乐讲究三五知己,知音的聚会性品乐。”孔明微眯的黑瞳涌上闪亮的利芒,“公瑾的琴音内涵深邃,意境悠远,顺应自然,大音希声,其意境之空灵跌荡与禅之直抒性灵不谋而合。禅之最高境界为不立文字,讲究的是当下了悟,此实为最虚、最灵动之化境。”

“琴乐所追求意境之深、之远、之静是必须讲求与心之虚静相配合,能达此,可说是到达禅的境界。”周瑜似遇见了知音,喃喃开口道,“凌,你说的另有一人深懂我的琴音,是孔明么?”

“是,我所指之人,正是孔明。”凌点点头。

“我不擅音律,勉强可做个听音人。”鲁肃提议道,“诸位都是好乐之人,不如共奏一曲吧!”

这倒是个好提议,在场可是有三位音乐好手:周瑜、小乔、孔明。

可琴只有一张,该怎么办呢?

众人商议着,最终决定:孔明抚琴,周瑜舞剑,小乔伴舞。

而凌和鲁肃这两个闲人,自然是坐在一旁观赏了。

“凌,”小乔唤道,“你也来吧。”

“我?”凌摆摆手,“我可不好此道。”

周瑜也为小乔帮腔道:“凌敢冒充琴师,与我侃侃而谈,应该多少也通晓些音律吧。”

凌顿时恼羞成怒:“谁冒充琴师了!来就来!”

凌走到孔明身边道:“我把曲调告诉你,由我来唱词。”

孔明轻笑着点点头,凌便详详细细地把曲谱说与他听。孔明对音乐也极有天赋,很快便将曲谱记住了。

孔明修长灵巧的手指缓缓拨动琴弦,悠扬的曲调便如高山流水般,从他的指尖轻轻流泻出来,像是一阵湿漉漉的烟雾,没有形状,没有规则,轻柔地滋润着大地与人心。

随着琴声,只见小乔从秋海棠的花影里舞出,揭开那被金幔玉帐所笼罩的神秘面纱,顿显千种风情,万般妩媚。小乔飘逸的舞姿让我想起两句诗:飞舞身轻,掌上可舞。

而周瑜的剑舞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风情,一柄长剑,一壶清酒,豪迈狂野的英姿,使人忘却了黑夜白昼,忘却了孤独寂寞,只记得他的白衣胜雪,他的卓尔不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