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裂变时代

创新者的转机 作者:(美)斯科特·安东尼


美国计算机服务公司的前身国民现金出纳机公司(National Cash Register)成立于1884年,当时美国还处在“半恐慌”时期。苹果则于2001年推出了iPod,艰难时世并不能阻挡创新的步伐。大裂变时期的管理要求企业与时俱进,否则将自食其果。

我3岁的儿子每天都会以一种超级乐观的心态来迎接每一天的到来。他会跳下床去吃早餐,然后准备拥抱整个世界。当阳光开始照耀大地时(是的,他总是会在早上6点之前起床),他总是会跑到窗边。如果是个阴天,他便会转身离开,脸上带着阴郁的表情说:“爸爸,乌云压城了(这是幼儿园的温迪女士教给他的一句俗语)。”

对于追求发展和创新的企业来说,2008年的确是乌云压城城欲摧的一年。随着金融巨头纷纷轰然倒下,华尔街在颤抖,缅因街变得一片死寂,消费者和投资者都感到惊惶失惜,每个人都在期待市场重新企稳,但似乎又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将创新打入冷宫的观念似乎不可避免地甚嚣尘上。

历史学家曾非常形象地将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衰退称为“大萧条”。产出骤减、失业率上升,人们苦苦挣扎只为求得一份工作,但这并不完全算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如果你将1930年7月构成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公司名单与1939年7月的公司名单进行比较,你会发现在这30家公司中有22家公司是一样的。

尽管2000年至2008年也曾发生过一些经济和地缘政治大事件,但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意这段时期的经济状况要比大萧条时期稳定得多。但如果你将1999年7月构成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公司名单与2008年7月的公司名单进行比较,你会发现在这30家公司中有22家是完全一样的。

换句话说,过去10年的稳定只是一种假象;暴风雨来临之前,市场已经是暗流涌动。在过去的10年中,科技的进步和风险资本融资的激增使得创业和扩大商业规模变得比以往更加容易。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崛起意味着,市场领先企业不得不面对更多竞争对手的强大挑战,产业也在经历疯狂的合并和碰撞。这些变化增加了大公司维持其优势地位的难度。许多产业的龙头企业也证实,在过去一段时间,它们一直在与这些力量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角力。

以微软(微软在1999年11月成为道琼斯平均指数的一个成份企业)为例,10年前该公司面临的唯一挑战似乎来自于美国司法部拆分该公司的计划。微软在过去10年的发展均较为稳健,收入也从1998年的150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这个财年的600亿美元。微软已大举进军移动电话、视频游戏和家庭娱乐等新市场。它所获得的回报是什么呢?公司股价一路下滑,表现弱于大市,市场普遍担心微软可能无力抵挡来自谷歌的威胁。

或者我们可以参照身陷困境的报业公司的经历。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兴起似乎给大多数报业公司造成了严重威胁,但到2002年,大多数报业公司都成功地建起了网站,而且网站的营业利润率占总利润的近30%。目前,报纸产业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旗下拥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WGN美国等多样化媒体资产的论坛报业公司(Tribune Company)在2008年底宣告破产。2005年,李氏企业公司以约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普利策公司(后者的资产规模相当前者的2/3)。截至2008年底,合并后的联合实体的市值约为7 500万美元。

我们可以把当今的这个时代称为大裂变时期。变化正以空前的速度撕裂整个市场,历经数10年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便化为乌有。尽管产出可能萎缩,失业率肯定将上升,但能够顺应这些趋势的企业仍有发展壮大的机会,而那些无法与时俱进的企业必将为生存而苦苦挣扎。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全球经济何时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境,最坏的时期或许已经过去,或许还仍在持续。无论如何,许多企业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是否意味着那些整装待发的创新者应该就此偃旗息鼓?抑或是偏安一隅,维持似乎是安全的经营模式,直至当前的风暴逐渐平息,而不再大胆创新、积极进取?如果历史还能够给人以启示,那么答案就绝非如此简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