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2 广州夷馆区与外商私人生活(1)

洋行之王 作者:刘诗平


02 广州夷馆区与外商私人生活

此时的广州,是西方商人与大清帝国开展贸易的唯一城市。1757年,乾隆皇帝将广州、宁波、厦门等4个与外商进行贸易的口岸城市缩减为广州一地,广州成为中外经贸交往的中心,对外贸易额稳步增长。此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垄断东亚的时代早已成为往事,荷兰、英国、法国、瑞典、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船相继出现在广州黄埔港。外商被允许在广州设馆贸易,不过只被允许于贸易季节居留在珠江北岸城郊的十三行夷馆区及其周围。

渣甸一行上岸后,穿过几条街道,远远地便可看见商馆前的操场上,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国的旗帜迎风飘扬――这里便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管理委员会所在地的夷馆区。早在86年前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英国东印度公司即已在此开设商馆,作为对华活动的基地。不过,初期的商馆由商船船货管理员临时管理,直到1770年后,才由东印度公司派来的雇员管理。

夷馆,又称商馆,为外商居停之所,相当于现在的贸易办事处。不过,对远涉重洋前来做生意的外商而言,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礼部挂不上号,不能用官方形式接待,只能投居当地洋行商人的行栈或租住行栈。久而久之,在广州城西的珠江边形成了一排租与外商居停贸易的楼房,外商称之为“商馆”,国人呼其为“夷馆”。几国商人可合租一馆,同一国籍的外商也可租用一个以上的商馆,如英国便有两个馆。

对于夷馆区,1793年马戛尔尼(Lord George Macartney)使团副特使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在其所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这样描述他的见闻:“作为一个海港和边境重镇的广州,显然有很多华洋杂处的特色。欧洲各国在城外江边建立了一排他们的洋行。华丽的西式建筑上面悬挂着各国国旗,同对面中国建筑相映,增添了许多特殊风趣。货船到港的时候,这一带外国人熙熙攘攘,各穿着不同服装,操着不同语言,表面上使人看不出这块地方究竟是属于哪个国家的。”按照担任过英国东印度公司中文翻译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832年的记载,夷馆当时从东到西依次是:小溪行(或称怡和行)、荷兰行(或称集义行)、英国行(或称宝和行)、周周行(或称丰泰行)、老英行(或称隆顺行)、瑞典行(或称瑞行)、帝国行(或称鹰行)、宝顺行、美洲行(或称广元行)、明官行(或称中和行)、法兰西行、西班牙行、丹麦行(或称得兴行)。不过,不同时期的十三行商馆略有变化。亨特《旧中国杂记》一书中记载的馆名依次为:小溪馆、荷兰馆、新英国馆、周周馆、旧英国馆、瑞典馆、帝国馆、宝顺馆、美国馆、章官行、法国馆、西班牙馆、丹麦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