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5 飞剪船队:鸦片贸易的制胜武器(2)

洋行之王 作者:刘诗平


1829年建造于印度的“红海盗号”,属曾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后转业为商船船长的克里夫顿(W Clifton)所有。

这艘排水量254吨、全长30米的“红海盗号”创造了跨洋运输鸦片的历史,在86天内完成了从孟加拉国到中国的往返航程。后来,这艘飞剪船更创造过18天内完成从加尔各答到伶仃洋的纪录。

1833年年初,在克里夫顿的周旋下,渣甸?马地臣行买下了“红海盗号”克里夫顿以外的另一半股份。3年后的1836年,克里夫顿在赚得盆满钵满之后决定退休享受生活时,将自己的股权也卖给了渣甸?马地臣行。于是,渣甸?马地臣行成为了“红海盗号”的唯一拥有者。

渣甸?马地臣行不能不提的第二艘飞剪船,就是著名的“仙女号”。它虽然比“红海盗号”要小得多――吨数才161吨、长23 5米,但却是第一艘专为渣甸?马地臣行建造的飞剪船。建造期间,渣甸从船内设施到船员配备,都不厌其详地写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1833年6月20日,满载货品的“仙女号”离开英国利物浦开始它的处女航,5个多月后停靠在伶仃洋上。随它前来的,还有渣甸的外甥、后来成为怡和洋行合伙人的安德鲁?江斯同(Andrew Johnstone)。

1833年秋,渣甸派遣“杨格少校号”(Colonel Young)驻扎在泉州湾外作为定点“买卖”或“供货”的鸦片趸船;“仙女号”则往来于泉州与广州之间,将鸦片由伶仃洋运到泉州湾,然后再将所售鸦片银钱运回。

“仙女号”作为往来于伶仃洋与泉州湾的联系船,有时也直接将鸦片运送到一些沿海的城镇和乡村,是渣甸?马地臣行的第一艘“沿海航船”(Coaster)。“杨格少校号”作为鸦片趸船停靠在泉州湾,意味着渣甸?马地臣行又一个固定的鸦片基地的建立。

由趸船、飞剪船和沿海航船构成的一支完整的鸦片贸易船队组建了起来。渣甸?马地臣行购买了“壮士号”、“马叶斯小姐号”(Lady Mayes)及“小神仙号”等船只,建造了更多造型美观而速度飞快的鸦片飞剪船。到1836年,渣甸?马地臣行已经有了20艘包括飞剪船、双桅帆船和纵帆船在内的各类船只所组成的船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