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商家的鬼把戏(2)

应该读点经济学:以经济学的观点看生活 作者:常青


“打折券”是最典型的一种价格歧视,富人的需求弹性小,而穷人的需求弹性大,商家打折也总是设置各种名目,富人不在乎,想买就买,穷人可以通过多“算计”一下,也能买到。

在国外,打折商品售完时,商店就会发给顾客所谓的“雨票”(Rain check),领到雨票的人可以在日后有货的时候再来买。

“雨票”的典故据说来自于露天举行的棒球比赛,当比赛那天突然下雨的时候,观众可领取“雨票”,这样就能使观众在球赛改期时再入场。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用打折券促销呢?当然不是的,越是奢侈品、替代品越多、在家庭支出所占比例大的物品,需求弹性越大,相反,像大米、油、盐这样的生活必需品,替代产品少,在家庭支出所占比例小,就需求缺乏弹性。

当然,使用打折券看似免费,但事实上也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仔细看看,几乎每张优惠券都有复杂的使用说明,分别限定了时间、地点、次数和使用要求等等,并且大多数的优惠券不能一次性购买大批量商品。

人们必须在时间和货币之间进行选择,富人认为时间更有价值而不愿费力索取优惠券,而钱少的人使用打折券实际上是用时间换取了财富。

打折券只是商家的手段之一,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穷人消费,相对而言就伤害了富人的利益,为此富人就必须得到补偿,补偿的结果就是让穷人们得到相对较差的产品,这一招虽不高明,但在商业社会中却屡试不爽。

在超市中,经常能看到所谓的超值系列产品,无论是酸奶还是面包,其外观设计都非常粗糙。

厂家印刷更吸引人的包装本不是什么难事,并且似乎也不需要多花多少钱,但之所以这样设计,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让愿意多付钱的客户望而却步,阻止他们去买便宜的产品。

19世纪法国火车的普通车厢里没有桌子,虽然不合理,但事实就是如此,原因只有一个:如果普通车厢里舒服,那么头等车厢的顾客就会选择购买便宜的车票。

更令人吃惊的例子来自于IT业。

IBM公司曾经推出过低档激光打印机“LaserWriter E”系列和高档打印机“LaserWriter”,这两个系列的打印机几乎完全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便宜产品里加入了一块芯片,使它的速度慢下来。

这听上去似乎有些离谱,可事实的确是这样。

Intel也曾玩过同样的把戏,以不同价格销售的两款非常相似的芯片,但实际上低性能的芯片真实生产成本更高,原因是需要将高级芯片进行加工额外,并将一些功能废掉。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所谓专业版、企业版、豪华版、家庭版软件都是在这样的思路下生产出来的。

有时候,商家“欺负”消费者的行为则相当隐蔽,比如他们会把一些看起来很便宜的东西卖得贵得离谱。

在很多酒吧里,清水会卖到接近饮料的价格,可咸花生却是免费的,这是为什么呢?并不是酒吧里节约用水,也不是花生推销不出去,商家有他的鬼把戏。

人们吃多了咸花生,自然想要杯啤酒或者可乐,因此增加消费就在所难免;然而,如果喝了许多免费的清水,就不太会需要价格昂贵的饮料了。

在这里酒和水是不容的,花生和酒却是互补的,所以即使水很便宜,酒吧也要给它定个高价钱。

凡?高的《向日葵》

凡?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在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年仅三十七岁。

作为一位艺术家,凡?高直到死前不久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这幅《向日葵》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的另一幅《向日葵》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人买走。

这里我无意讲述艺术的鉴赏,也无意讨艺术品的投资和回报,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画家的死与作品升值的关系。

画家死后,对其艺术品的升值空间是一种猜测,但作为一种商品,其作品的供给就一定了,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因此只要画家的画被评论家、媒体炒热,那么升值就是唯一的结果。

事实上,凡?高后来的《加歇医生像》竟以825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创了当时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惟一的物品比稀缺品更珍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