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4)

应该读点经济学2:以经济学的观点看世界 作者:常青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为我们描述了人们对货币的要求:这种东西可以在人们彼此之间平等交换;自身必须有价值;出于生活的考虑,它应如铁和银或其他类似性质的物品一样有方便携带的额外优点。

人们选择最适合充当货币形式的商品时,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金银。在欧文?希夫所着的《最大的欺诈》一书中,就诠释了黄金成为货币的先天条件和优势:

首先,黄金色彩鲜艳,有光泽,是唯一不褪色、不生锈的金属。

其次,黄金价值高,便于携带。试想一下,如果以羊作为货币,那么在匆忙之间我们又该如何携带呢?

再次,黄金易于分割,便于锻造,可以满足不同数额的支付需求。

最后,黄金易于识别,便于测量。

黄金作为货币,似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金币的产生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在最初的时候,铸币权都是分散的,私人铸币行业本质上与其他行业没有什么区别。私人铸币商生产最讨顾客喜欢的钱币,其价格经市场自由竞争后确定。古希腊几乎每个城邦都有自己铸造的货币;在中世纪的德国,各封建领主的铸币机构就有600多所。

渐渐地,人们为了消除欺骗,开始了统一铸币权的过程,这是因为,人类用货币欺骗的历史和人类最早使用金币的历史一样久远。在坦桑尼亚,牛曾经被用来当做货币,可不幸的是,人们发现交易中所支付的牛都是瘦弱的病牛,因为价格只是用牛的数量来表示,价格在优质牛和劣质牛之间没有区别,因此将劣质牛作为支付品,而将优质牛保留起来就是很自然的事。即使在纳粹集中营里,劣币也会驱逐良币,正如手工卷烟很快就将机器卷烟排挤了出去一样。

铸币做假在古罗马时期达到了最疯狂的时候,有人曾铸造仅含白银2%的银币。渐渐地,那些足值的货币会被市场排挤出去。这就是16世纪英国金融家、商人托马斯?格雷欣提出来的“格雷欣法则”。

为了避免劣币充斥市场,人们开始抵制私人铸币,而更愿意信赖政府铸币,并相信政府能够防止或者惩罚那些私人铸币的欺诈行为。于是,政府渐渐垄断了铸币权。

可是政府就真的值得信赖吗?公元1世纪,在臭名昭着的尼罗皇帝时期,政府铸造的货币中贵金属含量开始减少,金币和银币中越来越多的掺进了合金,紧接着用这种计量单位表示的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上涨,罗马帝国的衰落也就从通货膨胀开始了。

当然,尽管出现了种种波折,最终各国政府渐渐垄断了铸币权。这样国家开始制作统一的金币在市面上流通,渐渐出现了金本位货币制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