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我们因何陷入如此困境(9)

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 作者:(美)彼得·圣吉


再次,二氧化碳对气候和气温发挥全部影响,会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延迟,科学预测为30~50年。也就说,要到2050年或者更晚一点,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今天的二氧化碳水平的全部影响。

最后,不断升高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水平,在某一时间点会触发“失控”效应。在那种情况下,气候变化本身就会引发进一步的气候变化。比如,北极永冻冰盖的融化将会向大气释放另一种温室气体沼气(甲烷),导致气候变暖的加剧。28这类“引爆点”反馈过程一旦启动,我们影响未来的能力就会大幅度下降。

那么,二氧化碳水平究竟达到多高才是太高了呢?部分科学家认为,现在的二氧化碳水平(约380ppm*)已经过高了。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如果二氧化碳水平按目前的速度再持续增长10~20年(达到425ppm左右),则触发不可逆、不可控后果的风险就会大幅度增加。相形之下,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任凭二氧化碳排放继续增长,到本世纪中期,二氧化碳水平就会达到65万年以来最高水平的两倍(约550ppm),这也是更为危险的水平。对于任何有心为后辈造福的人们,这都是无法容忍的,更不必说我们这一代人了。

从某种意义上看,“多高才是太高”的讨论,只有学术性意义。因为,仅仅为了稳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度、快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道理,全世界的人们刚刚开始形成清醒的认知。十几年前,一些国家走到一起,开始勾画《京都议定书》,这是全球第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府间协议(美国至今还没有签署这项协议)。这项协议的中心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可是,我们现在才知道:要想对付二氧化碳这个气候变化的主因,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停止上升,实际需要的是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就要发生脱胎换骨的

二氧化碳浴缸

二氧化碳流入和流出大气层,就像浴缸的原理一样:只要流入量大于流出量,二氧化碳浓度就会上升。许多人,包括许多在重要领导岗位的人,却对这么简单的事实含混不清。他们认为只要停止排放增长就能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

只要流入量大于流出量,二氧化碳浓度就早晚要“溢出”浴缸。这就意味着,如果不把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其从大气中流出的水平,即达到60%~80%的全球减排量,我们就可能会遭遇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

图2.4大气层浴缸:二氧化碳年流入和流出量。浴缸水位每年上涨50亿吨碳(21亿吨碳等于1个ppm的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浴缸动态模拟网址:

。)变化,包括我们使用的能源、我们驾驶的汽车、我们工作和生活于其中的建筑、人和货物在全球运输的方式,还包括那些现在还没有人能想象得到的变革。

气候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在今后仍然很重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气候变化的具体影响,了解平均气温上升对降雨和干旱模式的可能影响、对暴雨的活动方式和强度的可能影响、对疾病传播的可能影响、对海平面显著升高风险的可能影响,等等。然而,科学能够帮助我们的也只有这些。迟早有一天,再等待更多的计算预测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关键是我们如何作出抉择。

现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些个人和机构已经开始制定大胆的“挑战性目标”,以志向远大的目标刺激想象力、创造性和勇气,而想象力、创造性和勇气正是我们在这个时刻真正需要的。31尽管这些指标的细节不尽相同,其核心信息却基本一致:我们应该在未来20年内,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60%~80%,这样才能稳定住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水平,才能大幅度降低灾难性后果的威胁。32这就是我们所说的80-20挑战,工业时代终结的钟声已经敲响。

我们重点关注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容易理解眼下问题的紧迫,但我们还是要时时提醒自己:气候变化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这一点也很重要--由攫取、制造和废弃过程组成的工业系统产生的副产品,在一天天地积累,各种自然资源在一点点地减少,不同的生态系统在一步步地恶化,方方面面的社会压力在一次次强化。自然资源减少本身就会进一步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全球仅因森林破坏(包括木材的腐烂和燃烧)每年就产生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则驱动着美国的外交政策。气候变化既是全部问题的一部分,也是全部问题组成的整体问题的代表,这一切正预示着工业时代的终结。气候变化只是一块布上的一根线,我们不能只是抽走这一根线,我们需要重新织就这块布。

正因为全球化的副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要应对80-20挑战(80-20 Challenge),实现在20年内降低80%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全球的主要经济系统都需要变革--食品与水、能源与交通、全球的生产和分配方式都包括在内。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除非我们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否则变革就不会发生,正是这些思想造就了工业时代的巨大成功,也带来了工业时代的巨大灾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