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虚假的泡沫经济(2)

美元的衰落 作者:(美)安迪森·维金


媒体常常会告诉我们,生产率不可思议地高速增长,已经成为美国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这到底是事实,抑或只是一个天大的经济骗局呢?我们也许可以找到无数种解释。比如说,商业能从普通工人身上榨取到更多价值。如果这种说法真能带来利润,经营性投资支出的增加也就理所当然了。而生产率的提高则能抵消全球市场份额的损失。

劳动生产率是一个衡量工作效率的经济指标。在普遍认为复苏期已经结束的2004年,涵盖70%经济领域的经营业生产率已经下降至2.9%。2005年、2006年的下降更令人胆战心惊,居然只有2%和1%。这无疑解释了政府支出在2007年第三季度的大幅震荡。请注意前面提到的震荡,它似乎意味着整个经济正在改善。不过,如果平均工资的确是在增长,或者至少是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同步,这种说法或许才可以站得住脚。但细细看来,数字和结论之间却自相矛盾。事实上,美国的就业渠道正在经历一个从高收入的制造业向低收入行业(如健康护理和零售行业)迁移的过程。

如果你想体验一下毛骨悚然的感觉,不妨看看预算和政策优先中心(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最近的一次调查,他们对美国商务部1929年以来公布的数据进行了研究。2006年,形成工资薪金的国民收入降至最低。自2001年经济衰退以来,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9%,相比而言,企业的年均利润增长率却达到了12.8%。在前一次经济复苏中,工资薪金的增长率为3.8%,几乎达到本次复苏期的2倍,而企业盈利增长率则是8.3%,为本次的2/3。

用一概而论的观点看待生产率增长,这本身就具有欺骗性,但是从经济原理角度说,它对美国经济学家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相比之下,欧洲经济学家却很少提及这个概念。尽管他们深知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但他们只相信,生产增长必然从属于一个更重要的趋势――资本性投资。而美国经济学家却不喜欢把生产增长水平与资本性投资联系在一起,因为这必然会给就业与美元价值之间的关系带来真正问题。通常,较高的资本性投资常常对应着较高的生产增长。顺便需要提到的是,资本性投资还可以促进需求和支出的增长,而需求和支出的增长则是把生产增长转化为高就业和高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这又是一个不需要动脑就能理解的问题,每个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了解这个概念。创造就业机会是构建社会基础的一个部分。19世纪,美国曾大张旗鼓地兴建铁路和运河,为美国创造了空前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在消极的经济中,就业机会不可能凭空而来。

而今天的情况更令人费解,一方面是高生产增长率,而另一方面却是一落千丈的就业率。原因何在?当然,与往常一样,美国经济学家总会给我们作出一个完美的答复:高生产增长和没有工作的经济增长总是相伴而行。

当然,高生产增长率和失业经济并非不可能。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还从来没有在现实中发生过。这无异于说,在削减工人工资的同时,希望他们能更勤奋地工作。生产率的提高往往伴随就业机会的产生,但这种关联只能来自资本性投资。在以往的生产增长中,通常还包含通过创办工厂和安装机器设备带来的真实财富增长。但可悲的是,美国近期的生产增长却和资本性投资毫不相关;相反,投资净额甚至出现下跌。

对于这个自相矛盾的指标,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统计数字太多了,经济上的动因太少了,故弄玄虚的统计数据取代了真实的因果关系。那样,我们到底是应该相信统计数字还是经济学呢?如果选择经济学的话,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对于媒体宣扬的所谓经济趋势,在经济学领域内根本找不到任何符合逻辑的依据。而媒体所杜撰的生产增长,其前提不过是人为夸大的真实GDP增长。真实GDP增长的根源,无非是人为下调的通货膨胀率――凭借虚假的前提得到的结论自然是不真实的。GDP只能体现国内经济的增长。实际上,这些数字不仅是不准确的,甚至是误导性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