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6)

美元的衰落 作者:(美)安迪森·维金


?也就是所谓的庞氏骗局,现在常指采取欺骗手段,诱使人们向虚设的企业投资,用后来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支付给最初投资者。――译者注

18世纪的美国1764年,无数分文不值的票据让美国人感到焦头烂额。这些发行于法国人与印第安人战争期间的纸币,让美国陷入了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大衰退。于是,英国人宣布,在新大陆不得再发行任何票据或是纸币。而到了南北战争期间,议会再次授权发行纸币。这种所谓的大陆币(continental money)应该以金银为基础,各州必须保证以一定数量的金银储备作担保。但事实却大相径庭,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大陆货币的印制没有任何基础可言。而英国人又开始凭空发行自己的票据,更是让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雪上加霜。大陆币随后便一落千丈,到1780年几乎已经毫无价值,人们称其根本“不配用‘大陆’这个名字”。[7]直至1781年,大陆币被兑换成新发行的英镑纸币(Treasury note)。新货币由新任法国总督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负责发行,并由此而得名“莫里斯纸币”。虽然这种纸币可以按票面上规定的日期兑换为硬通币,但由于缺乏任何真实储备的支持,这些纸币同样无法逃脱贬值的命运。[8]

难道又是一场新的谢斯起义吗?

1787年1月,前独立军军官,丹尼尔?谢斯(Daniel Shays)率领2 000名农民,在马塞诸塞州的春田与荷枪实弹的美国政府军发生了武装冲突。这场主要由农民参加的起义,旨在反抗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尤其是缺乏稳定的货币。他们要求政府建立一种“稳健的货币”。换句话说,农民希望有一种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尽管当时市场上流通着多种货币,但绝大多数物非所值。

2 000名起义农民全部被俘,起义首领被判处绞刑,但随后又全部获得赦免。在一个缺乏稳健货币的国家,动乱是不可避免的,而这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侧面而已。

那些追随丹尼尔?谢斯的农民深知,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才能在经济上自立。起义迫使政府实行了单一货币政策,并对流通货币进行控制。2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面对着同样的问题,而且问题的影响面更大。尽管单纯的反抗绝对不是今天的解决方案,但很多严峻的问题却依然如故:缺乏一贯性的不平等税负、高昂的司法费用以及政府官僚的畸高收入。听起来应该不会陌生吧?当年,正是这些民怨让丹尼尔?谢斯揭竿而起。

18世纪的法国(第二部分)尽管约翰?劳和他的货币骗局让法国深受其害,但这似乎并没有给他们敲响警钟。1791年,政府再次决定重拾纸币制度。在反对贵族统治的旗号下,法国政府开始没收贵族的不动产及其他资产,并兑换为政府发行的艾塞特?,这是一种类似于土地抵押性质的付息票据。但是,这种极端的措施非但没能解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经济不平等问题,反而使原有的问题进一步激化。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通货膨胀率暴涨了13 000%。没有任何金融工具能像艾塞特这样,在如此之短的时间下跌到零值。在一本有关法国货币政策历史启示的书中,约翰?麦凯(John Mackay)在前言里描述了法国在法定货币制度方面进行的尝试:

?assignats,1789年到1796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行的一种纸币。――译者注

在世界历史中,这是一个政府为创造不可转换的货币,并在不同价值水平上维持其流通能力所进行的最大胆的尝试,同时,它也许是最伟大的政府……通过政府力量对商品价格加以限制。一切可能妨碍民主意志或反对民主意识的桎梏都已经分崩离析,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只有精神和物质上的荒芜和悲哀。[9]

19世纪和20世纪的阿根廷也许是吸收了欧洲人的教训,阿根廷在1853年的时候仍然采用黄金本位制。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阿根廷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繁荣和兴旺。1943年,胡安?贝隆(Juan Peron)通过政变推翻了阿根廷的国家体系和经济体系,也让金本位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纸币。于是,阿根廷就此陷入了螺旋式的经济衰退,而且再也没能恢复元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