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宏观调控政策的出现(2)

和谐方舟:中国拿什么奉献给未来 作者:汪澄清


第六次危机的主要特点是,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同严重的通货膨胀、金融货币危机交织在一起,多种病症并发。危机爆发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持续下降。美国的情况是,国民总产值自1974年第一季度到1975年第一季度下降了78%,超过前五次危机中任何一年的下降幅度。1976年5月,失业率高达89%,是二战后失业率最高的一个月。更加严重的是,197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消费物价同一年前相比上涨了114%,形成既有大量失业,又有持续通货膨胀(滞胀)的局面。

1972年美国战后第六次经济危机浪潮,以及紧随其后的几次余波,打破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也冲垮了建造在这个理论之上的经济政策。由于凯恩斯理论这个保护伞发生“穿孔”,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集?开始在生产过剩的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的夹击中,处于顾此失彼、进退两难的境地。要想改善失业状况,就会使通货膨胀恶化;要想压低通货膨胀,就会招致失业率增加。例如,1974年,福特总统一上台就宣布通货膨胀是美国“国内的头号公敌”,决心通过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结果是通货膨胀还没有控制住,生产过剩的危机又进一步恶化。于是,福特又急忙宣布美国的“经济工作的重点,现在必须从治理通货膨胀转向就业”。

战后第六次经济危机结束以后,美国经济艰难、缓慢地回升着。通货膨胀已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头。1977年初,卡特总统?台,扬言要对失业和通货膨胀发动“一场均衡的进攻”。他的一揽子办法仍然是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或控制信贷等凯恩斯理论所主张的那一套措施,他再一次尝试用这把已经穿孔的伞来躲避风雨。

卡特任期的最后一年即1980年,美国又陷入另一次危机。1979年4月,美国工业生产开始下降,直到10月份尚未达到3月份的水平。1980年初开始的经济衰退使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1974年,达到了14%,创30年来的最高纪录。提高利息率等紧缩措施,却导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96%,失业人数高达820万,形成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的最高峰。于是美国政府转而采取扩张政策,到了第三季度,虽然生产开始缓慢回升,但通货膨胀再度恶化,通货膨胀率回升到12%。针对这种情况,美国政府赶忙恢复紧缩政策。不断提高放款利率,企图收缩银根。到年底,利息率已高达创纪录的215%。大量失业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美国处境十分狼狈。

凯恩斯反危机措施的一再失误,最终让它失去了昔日的一致支持。1980年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年。当时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里根,一方面利用国内经济日益恶化的局势,集中攻击卡特没有能力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另一方面,在国内经济政策上,自称属于货币学派和新?现的供给学派,提出“小政府(少干预),少税收,给企业和个人以更大的自由”等口号以争取人心,赢得选票。终于取得胜利,赢得总统职位。

里根当选总统意味着“小政府”的胜利,也意味着凯恩斯理论的失势,因为里根是战后第一个摒弃凯恩斯主义作为经济政策理论基础的美国总统。这固然是他保守立场的体现,但也确实表明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滞胀问题,只得求助于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里根上台以后,曾先后任命了一些属于供给学派的官员,如起用斯托克曼(Stockman)任预算局长,费尔德斯坦(Martin SFeldstein)任总统顾问委员会主席等,并且根据供给学派的主张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企图用减税、减少福利开支,扩大军事支出,来振兴美国经济,争取在1984年度平衡预算。这个计划提出以后,立刻遭到国内的批评,许多经济学家表示,很难设想能够通过减税和增加军费降低预算赤字和控制通货膨胀。一旦物价上涨,联邦储备委员会必将执行紧缩银根政策,导致利息率上升,势必阻碍经济发展。不出所料,到了1981年8月,距离上次危机结束刚刚一年时,美国又陷入了战后第八次危机之中。1981年12月份美国失业率上升到89%,失业人数已接近950万人。1982年9月失业率猛增到101%,创造了两位数纪录,是42年来美国最高的失业率。这次危机一直继续到1983年年初方告结束。1980年~1982年的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这说明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经济学都不能治好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随着美国经济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进行微调失败,逐渐形成滞胀局面以后,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愈来愈多。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激进学派和供给学派在这些批评浪潮中,便逐渐成长起来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