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是怎样一种感受?”或者说,如何找到一个主题?

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 作者:(美)雪莉·艾利斯


Madeleine Blais

每当我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写什么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在马萨诸塞州西部的邻居罗兰·梅鲁洛讲过的一个故事。那时他刚刚出版了一本新书,某高端报社的新闻记者想要采访他,两人便约在咖啡馆见面。开始就是一些千篇一律的礼貌性问题:记者问梅鲁洛的灵感从何而来(我总是会回答说:“嗯,灵感来自思想仓库。善良的人穿着橘黄色衣服,爬上长长的梯子,把灵感从高高的书架上拯救下来。”),他下一步有什么写作安排,他是直接在电脑上敲字,还是先列出个提纲等诸如此类无关痛痒的问题。但是,不知是否是有意的,记者随后问了一些更为深刻的问题。他看过梅鲁洛的简历,发现其中有两个地方对梅鲁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他长大的地方--马萨诸塞州的里维尔市,它位于波士顿的郊区,类似一个贫民窟,里面居住着大量的蓝领工人,还有一个赛狗场,典型的意大利风格。后来梅鲁洛离开了那儿,到新罕布什尔州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读高中,这是另一个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这所学校被称为培养统治阶级的摇篮,《独自和解》 《独自和解》(A Separate Peace)这部小说就是以此为背景。在这所学校里,每个班只有不到16个学生,学生们围着老师在圆桌旁坐成一圈。这两个地方,一个贫穷破旧,但至少充满活力与激情;一个典雅高贵,备受关注,与前者相比风格迥异。

“那是怎样一种感受呢?”记者很想知道,可是梅鲁洛却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好像必须要做出个选择,承认这两个地方一个好一个坏,而不能有中间状态。

梅鲁洛的回答很短,有回避的意味。他含糊不清地说了几句,连他自己都不记得说了什么,然后就把话题重新转移到了他的新书上。毕竟对于这本新书,他的感觉更明确一些。后来,他觉得采访时引发的那点不愉快似乎是某种启迪和暗示,他觉得记者提到的东西很复杂,很值得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重新审视,重新面对。

自从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就开始回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明明知道回答的多一点会更真实,可偏偏给出一个很短的答案。我把这种时刻叫做“梅鲁洛时刻”。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即某个问题让你感觉模棱两可,让你觉得困惑,那么你就已经找到了写作的源泉,至少说明你有这种潜质。问题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触动了你,触碰到了你内心的最深处,把你引到记忆和疑惑的交界处,引到贴着“私人地界”和“禁止穿行”标志的地方,那么这个问题就很有可能成为你下一篇文章,甚至是下一本书的主题。

几年前,我在写回忆录时有意识地使用了这一技巧,仔细深入地挖掘那些小时候陌生人理直气壮向我提出的问题:

“你父亲去世时你多大了?”

“你还记得他吗?”

“你母亲有没有再婚?”

“为什么没有?”

对于这些问题,简短的回答是“5岁”,“也许”,“没有”,“去问她吧”;长的答案则是一本264页的书,书名叫《上山的行者》(Uphill Walkers)。

练习

列出三个可以简短回答也可以详细回答的问题,写出详细的答案。以下是我的回忆录写作课堂上的学生最近提出的问题:那是怎样一种感受?如果……

1在美国长大,但父母却是伊朗籍?

2在阿拉斯加度过你的童年?

3从一年级到高中一直都在与他人竞争?

4在8岁的时候父亲自杀?

5你的父亲是著名的右翼脱口秀主持人,只能和你在广播里交流,而且总是给你消极的回应?

6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

7假装自己是拉丁美洲人,可事实上又不是?

8 55岁时重新上大学?

9生了一对双胞胎?

10参加一场甲级比赛?

梅鲁洛的详细答案成就了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题目叫《我的两个天堂》。在文章中,他详尽地描述了那两个对他影响深远的地方独有的魅力,以及离开里维尔去读高中的得失。节奏从容且词藻优美,描写客观又蕴含着微妙的感情,娓娓道来,令人信服。

所以以后,在沉思冥想的时候,你也可以像梅鲁洛一样,去思考一些内心深处的问题,最终给出一个你所希望的全面、坦率、详尽的答案,写出属于你自己的美文。

作者介绍:Madeleine Blais,其作品The Heart Is an Instrument曾获得美国普利策奖;此外,她还著有In These Girls,Hope Is a Muscle以及Uphill Walkers。Blais是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的新闻学教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