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窦铁成的言行熏陶和经常“敲打”下,徒弟们也慢慢接受,并开始自觉践行师傅追求完美的工作作风。天长日久,“严格要求”终于换来了“轻松过关”。
1996年,工程监理方在验收京九铁路淮滨变电所时,得知是窦铁成班组干的,当下表示不用检了。因为他们知道“窦铁成标准”比验收标准严格得多。后来,这项工程荣获建筑业的最高奖——鲁班奖。
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做什么事就要做到最好,正是今日中国人最缺乏的基本工作精神。
不少人面对工作总是将“差不多、过得去、慢慢来”挂在嘴边,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工作自然会出一些漏洞,而当问题出现后,他们又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不就是螺丝拧歪了吗?又影响不了大局!”“不就是报表里错了一个数字么,下次注意点就行了。”“不就是文件页码装订错了么,下不为例就是了。”如此等等。
这种“差不多”心态要不得!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努力避免陷入到这个误区当中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危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告别“差不多先生”,真正杜绝“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工作失误。
阅读思考:
1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我们身边也有这种“差不多先生”吗?
2在工作中,你曾经说过类似“差不多”这样的话吗?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
3“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你是怎样认识窦铁成这句话的?在工作中,你追求精益求精了吗?
4在工作中如何告别“差不多”心态,把工作真正做好、做到位?
3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做不好工作的人
在同样的公司,做着同样的工作,有些人多年以后仍旧做着同样的工作,甚至被炒了鱿鱼;有些人却不断前进,在公司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工资也不断上涨,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物。这其中的奥妙,在下面的故事中,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