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雅琪 歌剧重演,我们必须重新排练(8)

1978大记忆-北京的思考与改变 作者:苏峰


贺龙唱:正是国遭厄运时,总理啊,你一手托天,一手托地,艰难只有自己知,国家安危你一身系,全国人民看着您。党心忧虑,军心忧虑,怕狂涛折断了柱石,我家两代人受您教育,教育了我们夫妇,也教育了我们的子女,今天我有一言请记取,总理呀,您要保重,您要警惕,有人恨您,有人恨您,有人罪恶矛头对准了您。

总理唱:不足虑,有可能公开将我打倒,有可能逼我自动离职,如此而已。休看今日雾塞苍天,雪凝大地,转眼东风绿柳枝,又是百花闹春晖。

总理唱: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希望你,一修养,二读书,勤练字,常散步,窗外事切忌一言不出,待到西山芦叶再红透,我接元帅回京都,明月之下,把中秋度。

两人合唱:望北京,冰封雪凝如故,别离苦,含泪不敢哭!别离苦,含泪不敢哭!

苏:我发现这些歌词很有诗意,有韵律。再配上音乐,一定非常打动人。

王:对。歌剧就是将文字和音乐再加上有造型的?-面,产生一种诗意的境界,这就是歌剧和别的艺术形式的不同之处。不仅通过语言和戏剧冲突,而且从音乐上来表现,更能突出剧情和人物。

两人唱完之后,贺龙深沉地举手给总理一个敬礼告别,总理紧握着贺龙的双手,这意味着多么痛苦的离别,非常感人。我们台上台下的人都哭,现在想起来,我都难受。总理那么好,贺龙那么好,唉。这场上西山的戏,总理的警卫员远远地站在旁边,也是哭。这场戏将他们这种老战友的感情、当时的形势和无可奈何表现得淋漓尽致。剧场里面,已?-是哭成一片了。

《贺龙之死》后来的剧情大部分都是按照贺龙夫人薛明写的一个报告来排练的。

苏:我看过,有一套丛书《历史在这里沉思(1966?-1976年记实)》(周明主编,共三卷,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卷中有一篇薛明写的《向党和人民的报告――忆贺龙同志遭受迫害的那些日日夜夜》。文中写到1971年11月,周总理要薛明把林彪残酷迫害贺龙的情况写出来。因为当时总理和贺龙也失去了联系,贺龙生前最后一段时间,只有薛明在他身边。文章有一两万字,写得很感人。

王:对,就是这个报告。

《贺龙之死》排练和上演是1980年、1981年,我准备了半年,排也排了半年,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打磨而成。算得上是气势磅礴、感人至深。上演后,反响很热烈,很成功。那时候,人们还没有走出“文革”留下的创伤,因此,《贺龙之死》的受欢?-算是一种反映吧。

排完《贺龙之死》,我把演出时录制的一套资料送给了薛明。她没有去剧场看戏,孩子们都去看了,贺捷生、贺晓明、贺黎明、贺鹏飞呀,一家子都去看了。看完之后,他们?-着我的手,说:“太感激你了。没想到歌剧这么感动人。这么真实地反映了我爸爸和林彪的斗争。”我记得贺捷生还特意跟我说:“你得多给我一些票,我爸爸的一些老部下都要看。”

文化部隔一段时间就将新出的戏进行评奖。这个戏如果报上去的话,肯定能评上,开始也定了新剧目,就是它参加,但是后来没让我们参加。将郭兰英的一个片断报上去参选了。

苏:为什么?

王:我也不太清楚。

《星光》不仅在文化部获了大奖。因为在中央电视台也播出了,所以在中央电视台也获了奖。他们还说,你们剧院“文革”后,最好的两部戏就是《星光》和《贺龙之死》。《贺龙之死》也给了中央电视台,但是没有播出。因为有人说:不要老往后看了,还是往前看吧。

所以《贺龙之死》的演出场次也不是很多。因为老百姓们会不断地追问,元帅就这么死了?老问为什么。

上面对这个事情的考虑也是对的。不能老往后看。当时已?-是改革开放第三个年头,应该向前看。应该团结一致。

我这一辈子排的戏不多,十几部歌剧中,我最满意的就是《星光》、《贺龙之死》。即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我的解释是站得住的。

最后我还要说一句,我们国家的歌剧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很辉煌的,那时候我们都希望发展中国自己的歌剧,出现了一批很有修养的艺术家,也创作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歌剧,譬如说《白毛女》、《刘胡兰》、《洪湖赤卫队》、《?-姐》,还有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 “文革”后,复兴了一阵子。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的歌剧就不怎么样了。为什么呢?我想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歌剧的发展没有很好地贯彻为人民大众服务、反映人民的呼声。所以,我始终觉得毛主席说的对,他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走结合大众的道路是文艺工作者的发展方向,通过历史证明,是正确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这里要强调一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