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避其锋芒走为上(1)

破局 作者:莫可


很多时候,或许突然之间你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对方所设之局当中。这个时候对方已占明显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你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撤退。

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你将永远没有他日重新破局的机会。讲和也是一半失败,因为讲和肯定是以你自己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不然对方没有理由和你和。但是暂时的撤退,避开他的锋芒,这样做不能算失败。撤退,可以转败为胜。当然,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以退为进。

因此,走为上,指当我陷入对方所设之局当中,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对方的锋芒,寻找其他的机遇,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作太子,逼死了原来的太子申生,逼走了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辗转八国。

当他到楚国时,楚成王预见他有可能回国作国君,因此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公子如果回到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说:“美女和金银财宝,大王都有的是;珍贵的鸟羽兽皮和象牙,也是由贵国出产,流散到晋国去的,都只是大王不要的了。我还有什么东西可报答大王呢?”

楚成王笑着说:“话虽如此说,但你总得拿点什么来报答我吧?”

重耳想了想说:“如果托大王的福使我回到晋国,我一定不会忘记大王的恩德,今后如果晋楚两国交兵,我就先退九十里地让大王。如果大王仍然不肯罢兵,那我才敢执鞭操弓与大王较量。”

后来重耳果然回国做了晋文公。几年后,楚国进攻宋国,宋国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派兵先打败了楚国的盟军曹国和卫国,然后准备援救宋国。楚成王命令尹子玉从宋国撤兵,不要与晋军交战,因为他始终觉得晋文公经过了十九年颠沛流离的锻炼,非常不简单。可子玉却认为晋军没有什么了不起,坚决要求与晋军对阵。

子玉率军气势汹汹地迎击晋军,晋文公要求晋军后退九十里以让楚军,一些军官们对此不理解,纷纷抱怨。跟随晋文公一起流亡过的子犯解释说:“我们从前得到过楚成王的帮助,退避九十里地是对他的报答。如果我们退避后楚军也撤退了,那不是很好吗?如果我们退避后楚军还要继续进攻,那就是他们理亏了。那时,我们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胜利必然是属于我们的。”

大家这才理解和信服,于是便退军九十里地。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

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左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伤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走”,是上策。走,不仅仅避开了对方气势汹汹的锋芒,更把对方引入自己的包围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