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缓其兵,利己器(1)

破局 作者:莫可


《兵经百篇 延字》中说:“势有不可即战者,在能用延。敌锋甚锐,少俟其怠;敌来甚众,少俟其解;征调未至,必待其集;新附未洽,必待其孚;计谋未就,必待其确;时未可战,姑勿与战,亦善计也。”这段话意思是,形势有不宜立即决战的,关键所在是能拖延时间等待机会。敌人锐气正盛,就稍微等它懈怠;敌人集中优势兵力进犯,就稍微等待它分散;我军征调还没到达,必须等待兵力集结再行动;新归附的相处还不很融洽,必须等待互相信任再行动,计划还没考虑成熟,必须等待确定了再行动;时机不宜决战,暂时不打也是好法子。

对局犹如对战。兵有急有缓,局也有缓局急局。缓兵之计,就是当拖延战斗发生的时间对己有利、对敌不利的情况下,就要采取延缓爆发战争时间的办法,使自己在有利的情况下作战,如假和谈等。破局者,或是被围困于局中,或者陷入僵局不能自拔,这个时候,适当的缓兵,则可以为自己争取时间。

魏明帝曹睿时,辽东太守公孙渊称雄一方,自立为燕王,改年号绍汉,联络东吴,侵扰北方。边官报知魏主曹睿,曹睿决计派司马懿率马步军四万前去平定辽东。

司马懿统帅魏军取得初战胜利后,很快把公孙渊困在襄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里。这时已是秋季了,秋雨连绵,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魏军的运粮船从辽河口出发可直接开到襄平城下。由于魏军都泡在雨水之中,行坐不安。左都督裴景见状就向司马懿建议说:“雨水不住,整个军营中泥泞不堪,军营应当移到前面的山上。”司马懿听后怒道:“擒获公孙渊只在旦夕,怎么可以移营?如果再有人说移营立斩不赦!”裴景诺诺而退。过了一阵,右都督仇连又来告诉说:“军士泡在水中苦不堪言,请太尉移营高处。”司马懿听罢大怒,厉声说道:“我军令已发,你胆敢故意违抗!”即令推出斩首,把首级悬于辕门之外,三军军心为之震慑。

司马懿又令南寨人马暂退二十里,纵城内军民出城樵采柴薪,放牧牛马。部将陈群疑惑不解地向司马懿问道:“从前太尉您攻打叛将孟达时,兵分八路,八日赶到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城下,很快生擒孟达而成大功;今带甲四万,数千里而来,不令攻打城池,却使久居泥泞之中,又纵贼众樵牧,我真不知太尉打的是什么主意?”

司马懿笑着说道:“您是不知兵法。从前孟达粮多兵少,我粮少兵多,所以不可不速战;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胜。今辽兵多,我兵少,贼饥我饱,何必力攻?正当任彼自走,然后乘机击之。我今放开一条路,不绝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陈群拜服。后来,公孙渊果然率残兵败将突围,被司马懿生擒了。就这样,司马懿破了公孙渊的守局。

司马懿在速战破孟达和缓战平辽东这两次军事行动中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法。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一书中赞叹道:“八日而取上庸,则以速胜;百日而取襄平,则以迟胜。”“有势不同而事亦不同者:敌粮多而我粮少,则八日而取上庸;敌粮少而我粮多,则百日而后拔襄平是也。或速或迟,随时而易,变化无常,读此可以悟兵法。”但无论速战还是缓战,指挥者都要能够统筹全局,根据实际情况,不为局部或一时的小利所动。在我方准备尚未充分时,为争取更大的胜利,应采取缓战计策,一但时机成熟,应当机立断速战速决。

历史上以缓兵之计获胜的,远远不止这一次。我们再将历史的车轮往后退一千多年,回到春秋战国时代,看看秦国的王翦是如何以缓兵之计来破敌的。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先后灭亡了韩、赵、燕、魏四国。公元前226年,楚国发生了内乱,秦王就想趁机进攻楚国。

楚国在当时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因此,要进攻楚国,秦王也是很慎重的。战前,他召集将军们来到宫里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商讨进攻楚国的大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