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译者前言(3)

小趋势 作者:(美)马克·佩恩


据这本书的作者说,按照美国好公民的三条标准――定期上教堂、积极从事志愿者的活动和参加投票――来对黑人青年和白人青年做个比较,数据显示:“黑人青年不仅优于白人青年,也完全可以称之为是黑人中的楷模。”对于这种说法,我没有亲眼验证过,但我在美国短暂的经历,使我或多或少地相信这种说法,至少我过去对美国黑人,尤其是对美国黑人青年的那种误解早就烟消云散了。所以当我再次在一些城市的街头徜徉的时候,朋友们对我善意的劝告早就被我忘在脑后了。

当然,必须承认,我去美国只是走马观花,观察虽然是近距离的,但时间是短暂的,认识也是比较肤浅的。但我参与翻译的这本书却印证了我对美国黑人留下的良好印象。至少当我再看到贫困、饥饿、绝望,甚至吸毒、强奸、杀人、放火这类令我非常厌恶的词汇时,首先想到的不是黑人,尤其不是黑人青年。我希望,这本书谈到的“黑人中的楷模”这一“小趋势”能够改变那些没有去过美国,但因受到某些传媒的宣传,对美国黑人,尤其是对黑人青年产生负面看法的人的看法,或者消除那些以前去过美国,但对美国黑人印象不怎么好的人对黑人的误解。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误解并不是我们直接体验的结果。之所以对一些事物产生了误解,形成了不容易改变的范式和偏好,除了受到外界――包括媒体的宣传、意识形态的灌输,等等――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受到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因此对新的事物、新的现象比较隔膜,甚至反感。但世界在变化,人的观念也需要改变,,因为只有人的观念改变了,才能获取力量,以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并进一步推动这个世界的变化。写到这里,我想到今年3月出版的一期《时代周刊》(TIME)上的一篇封面文章:改变世界的10个观念(10 Ideas that are changing the world)。编辑在介绍这篇文章的时候说:“观念改变着世界。一种新观念的力量就是转变我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发动机。”是啊!同蒸汽机、火车、轮船、飞机、火箭、原子弹、电子计算机这些发明来比较,观念的力量不知道要大出多少倍。观念的力量是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因为无论什么新的发明,也不管这些新的发明具有多么大的力量,都是人的观念转变的结果。观念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观念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观念的改变使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聪明。于是因观念转变而变得聪明起来的人们就会发现正在变化的世界中的无数个“小趋势”,从而发现无限的机会。也许正是作者改变了观念,使他发现了“足球妈妈”、“举足轻重的摇摆选民”和“奋起斗争的非法移民”等“小趋势”,并建议他们的政治家顾主改变竞选战略,从而赢得更多的选民;也许正是因为作者发现不少人改变了对爱情、婚姻、家庭的传统观念,所以他发现了“通勤夫妻”和“LAT夫妻”以及“高龄奶爸”这样的“小趋势”。而他对这些“小趋势”的详尽描述也许会让商家睁大眼睛,盯着能够使他们发财,甚至发大财的机会。因为对任何商家而言,谁敢对至少有300万人口的庞大的客户群视而不见呢?

其实,如果细心的中国读者比照美国的“小趋势”来观察中国当今社会的话,也许能够发现比美国多得多的“小趋势”。因为道理很简单,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出10亿,尽管13亿中国人生活在与美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自的教育程度不同,对外界的敏感度也存在着千差万别,但同样都向往着生活的富足,精神的欢乐。现在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青年人渴望进取,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不想重复父辈的生活,他们要主宰自己的命运,编织自己的梦想。而随着各种思潮、时尚、机会的涌动,这种欲望的冲动会以各种方式迸发出来,从而使追求目标相同、个人喜好相似、行为方式相近、家庭背景相仿的人形成无数个“小趋势”(只不过在中国,我们称之为“族”)――比如“白领族”、“打工族”、“健身族”、“爱美族”、“供房族”、“有车族”、“丁克族”、“独身族”、“啃老族”、“讨厌跟家长一起住族”、“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族”、“有钱不花,死了白搭族”,等等。问题在于政治家能否及时地发现这些“小趋势”,并针对这些“小趋势”制定适当的社会政策,引导积极向上的“小趋势”健康地发展,把那些对社会来说不那么健康的“小趋势”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程度。问题还在于商家能不能对这些“小趋势”进行精细的划分,从而发现自己现成的或潜在的客户群,不仅为自己赚钱,也为别人提供赚钱的机会,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政府解决令人头疼的就业问题。总之,尽管中国经济不如美国发达,文化也不如美国多元,但中国同样存在着“小趋势”。我们希望读者看完这本书,能够比照大洋彼岸的“小趋势”,举一反三,发现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而且可能对未来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小趋势”。这就是我们愿意翻译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本书是集体翻译的成果。刘庸安翻译了序言、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的第一、二节;贺和风翻译了第五部分至第十一部分;周艳辉翻译了第十二部分至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以及致谢,刘庸安对周艳辉翻译的部分进行了校改。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05级学生丁昊同学翻译了第四部分的第三、四、五节,贺和风对丁昊同学的译稿进行了校改。全书最后由刘庸安统稿。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我们的同事许宝友同志的热情帮助,在此,我们对他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反映的是美国最新的生活方式、最新的生活习惯、最新的价值观念,而且作者用词考究,语言生动、幽默,极富口语化,要想准确地·译原文的意思,还原作者的文风,对于我们这些不太熟悉美国社会生活,对当代美国英语的发展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因此,尽管我们尽心尽力,想努力为读者提供一个一流的译本,但因能力不逮,难免有错译和疏落之处,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译者     

2008年8月于北京西单西斜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