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宣言了一个标准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将心思和精力集中在宣言的目标上,在宣言的期限内达到,这样才是真正的"一诺千金"。所以,承诺是一种自律,别人相信你的承诺是基于你的诚信,实现承诺的方法是聚焦。
自律人为什么要承诺 是讨别人的喜欢 还是为了达到物质上的目的 如果说是为了让别人喜欢,那么"我承诺做一个素食者",又是讨谁的喜欢呢 如果仅仅是为了达到物质上的目的,那"我承诺不因为你生气而生气",又是为了达到什么物质目的呢 看来只能是内心中的某种需求才可以解释得通。
我们认为承诺是因为自律。"我承诺做一个素食者",是为了保护动物而自律,或者对自己的健康进行自律;"我承诺不因为你生气就生气",是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律。同样的,"我承诺明天还你钱",是对自己的信用进行自律,"我承诺做一个快乐的人",是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自律。
下属向上级承诺:"明天一定把报告递交给你",当他说完后,一定是严于律己,才有可能按时、保证质量地完成任务。他会自我约束,会在时间上为这个任务做重点安排,或者放弃休闲娱乐,主动加班加点。愿意承诺的人,一定是很自律的人,愿意用承诺的内容来要求自己。
诸葛亮一生自律,忠于承诺,他的故事流传千古、催人泪下。在《出师表》中,他把"个人宣言"说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他感激刘备的人本教练模式诚意,承诺跟随刘备,后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到写《出师表》的时候,已经实践承诺 21 年了。
诸葛亮对待承诺的态度是这样的:"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受刘备托孤之重,承诺完成刘备未尽的大业,早晚忧虑,担心辜负先帝的重托。南方已定后,他就主动申请北定中原,其自律之心昭然可见。后来诸葛亮出兵征讨魏国之前,再次上书,其中提到:"(先帝)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并再次宣言:"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果然说到做到,为他的承诺用尽一生,直到引恨五丈原。世人提起诸葛亮,莫不为之感动,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在人际关系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法则,即你能直接影响其行为的人,就是你自己。在管理学上,人们一致认为,最有效最经济的管理形式,就是自我管理。所以,最有能力实现承诺的,是我们自己。任何承诺看起来是在对别人承诺,本质上还是在为自己承诺,承诺于自己的自律。尤其是当你为生命定下一个承诺后,需要用一生的行动来完成。
诚信当你给别人一个宣言后,别人会怎么样 期待。承诺是一个心理合同,是一个非正式的契约。心理合同的本质是对无形的心理内容的期待。
自你宣言的时候,合同就在对方的心中生效,别人会根据你宣言的内容,期待在合同期满之前承诺生效。
当你的承诺只停留在宣言的阶段,并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去实现承诺,等于你将心理合同单方面撕毁掉了,打破了别人的期待,让别人产生失望,继而对你的话产生怀疑,最后不信任你这个人,甚至会记恨你。婚姻破裂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比较普遍的因素是一方面转移恋情,在行动上违背了当初的承诺。在现实中有不少人因为婚姻破裂而形同陌路,有的还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