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节:李连英和他所处的时代

历史上的李连英 作者:纪连海


4、李连英所处的时代

李连英出生的时候,中国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而这个时候的中国则是糟糕得很:危机四伏的大清王朝仍然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闭目塞耳,不谙外情,妄自称大。19世纪初的英国早已是"海上霸主","世界工业第一强国",清朝统治者竟一无所知。

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也是急不可待之事。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因而出现贸易逆差。这种贸易状况,显然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侵略与掠夺中国的要求。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找到了对他们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鸦片,以此作为掠夺中国财富,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英国从18世纪开始经营鸦片贸易,1773年英国制定了对中国输入鸦片的政策,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1799年向中国走私鸦片4000多箱(每箱重约50公斤或100公斤)到1835年猛增至35,445箱。1835年,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大约有200万以上,说明鸦片的流毒已经很广了。这期间,英国从中国掠走的银元,高达三四亿。

鸦片横行,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他上书道光皇帝说,"(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赴广东查禁鸦片。随后便爆发了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腐败的清朝政府的惨败、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告结束。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1849年的8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330多万两。

李连英,就出生在这个日益动荡多艰的时代。

5、日渐贫穷的家乡

李连英的家直隶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今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臧屯乡李甲村)紧靠在子牙河的边上,距北京大约有300里,是一个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带。夏天雨水一多,庄稼就涝得颗粒不收。用他们那地方的一句土话说,是"蛤蟆撒泡尿就发水"。所以,这个地方很穷。

过了子牙河就是河间府,那一带是出太监(俗称老公)的地方,清宫里十分之九的太监,都出在京南二三百里的圈子里。像慈禧太后身边有名的二总管崔玉贵,就是河间府靠子牙河边,隔着一条河,离李家村不到30里路的崔张吉庄子人。崔张吉庄子和李家村乡土相连,两村的人,互有婚嫁,可以说是近邻。像大名鼎鼎的安得海,也是京南青县人,距崔、李的家乡也不过几十里路。他们那地方的人,说话口音很重,带有很重的鼻音,很远就能听出他们的乡音来。

一般的人为了尊敬旁人的意见,或是晚辈听到长辈的吩咐,常常恭身说"是",而北京城南附近地区的人,则常常应声作"嗯--哪,嗯--哪",并且鼻音又重。如果他们家乡人聚集在一个屋子里彼此谈话,在窗外听着,"嗯--哪,嗯--哪"的声音不断。

在李连英的家乡,有这样的谚语:不怕雨下得暴,就怕癞蛤蟆叫。癞蛤蟆是与青蛙非常相似的一种动物。夏天下雨,一阵就过去了,不太可怕,可是癞蛤蟆一叫,就要连阴天不开晴,发水淹地了。随之而来的是当地人挨饿度饥荒,所以有这样的话:癞蛤蟆乱叫,吓得人心惊肉跳。青年人四处逃荒,老年人挨饿上吊。路上也到处可以听到年轻人的对话:嗯--哪,嗯--哪,找秋去吧,找秋去吧!"找秋"是当地的土语,出外打短工的意思。这话等于说:"我们认命啦,逃荒去吧,逃荒去吧!"于是破草帽子一戴,小镰刀往腰后一别,旧小褂往腋下一夹,浑身的家当,肚子里的干粮,沿街乞讨,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这可以说是李连英家乡当时的情况。

李连英家乡如此之穷,我们就不难想象,这一带的人们为什么要走上太监之路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李连英的家乡穷,可李连英的家不一定穷啊,他为什么非得走上这太监之路呢?有的材料还说,他是特别愿意当太监。

这还得从他们家突如其来的变故说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