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5日,我们第一天报到。他就对我们讲了一句话:“你们的一切,我都愿意俯下身来,去听,去看,我愿意跟你们在一起。只要你们相信我,愿意对我说,我愿意跟你们分享一切。没有什么对与错,只要是问题,我们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如果你能说出自己的道理来,如果你能说服我,我就会认同你。但是,你也应该明白,如果你确实犯了错误,那么就要有负责任和担当的意识。”
刘老大的魅力不仅能够征服我们2班的同学,对别的班也同样有效。在我们上高一、高二的时候,他教三个班的化学课,同时担任我们2班的班主任。到了高三,由于课容量增大,授课任务加重,他不得不放弃一个班的教学任务。除去我们2班,他必须在剩下的3班和8班里挑选一个。刘老大十分为难,因为毕竟一起走过两年了,他和那两个班学生们的感情也很好,一时难以取舍。那两个班的学生消息也很灵通,闻风而动,开始分别游说刘老大,希望他能够继续教自己班的课。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刘老大最后选择了留下3班而放弃8班。8班的同学们知道了,很痛苦,有一个同学写了一首词送给刘老师,很多同学还在网上给他写了很多肺腑之言。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一点都不怪你。我知道你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选择。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确实太不争气。马上就要到高三了,当我们快要知道奋斗的时候,你却走了 ”其实,刘老大做出这个选择也非常无奈。他在给8班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差点哭了。那节课上得无比压抑,因为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结果。刘老大当时一句话都没敢说,也不敢跟他们告别 “要不然肯定受不了”。他看到前排的几个学生摘下眼镜来擦眼泪,他只能无言地摸摸他们的头,就这样走了。
(三)
在高考结束之后,刘老大让我们大家回忆一下三年的高中生活,然后总结得失体会。
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高三就是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倾其所有而奋斗。虽然身边有师长和朋友的鼓励,但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独自行动的勇气和坚持。他们会给予我们力量,但是要爆发这样的力量,还是要靠我们自己:靠自己的念头去做抉择;靠自己的奋斗去进步;靠自己的信念去坚持 走过高三,我们都明白:应该靠自己的手去描绘未来。在理应残酷竞争的日子里,我庆幸能拥有满满的感动,无论是老师日复一日的关心,还是朋友从不间断的加油,都是值得珍藏的礼物。这两个收获,也成就了我。美丽的高三,将是我回忆中最珍贵的片段。”
张萌菲总结的高中三年的感受:
“第一,结什么样的果,取决于种植中有多少努力,一切结果都是自己的;第二,只要肯努力,一切改变都有可能;第三,身边的同学不是竞争的对手,而是相互帮助、鼓励,一起奋斗的同伴。良好、平稳的心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第四,不要让无法改变的事情影响还未发生的事情;第五,诱惑的力量远不如梦想强大;第六,人生能有几回搏,高三是第一次,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拼尽全力,放手一搏,方可淋漓尽致,为梦想之路铺好第一块砖。”
(四)
刘老师很喜欢看电影,也经常把自己喜欢的电影推荐给我们。他喜欢看的是那种剧情片,虽然未必符合我的胃口,但是都包含着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与探究。用他的话来说,这种片子“会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开头可能是灰色的,但你要静下心来看,能看得你流泪”。
刘老师说,有几部电影对他的影响比较大,非常有意思的是,它们都与教育有关。
首先,是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乡村教师如何用美妙的音乐与合唱的方式把一帮散漫无比的学生凝聚在一起的。那位矮小、谢顶但是善良、睿智的中年男教师,成为了刘老大心中的“好老师”样板。
其次,是美国电影《街头日记》。《街头日记》原名叫做《自由作家》,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刚发生过“罗德尼·金事件”及其连带而来的洛杉矶种族大骚乱,正是美国的种族仇视最为严重的时期。
在加利福尼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