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邵氏VS嘉禾:输赢成败 又争由人算(3)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既然邵氏与李小龙谈崩,邹文怀便得了机会,本来他已派罗维之妻刘亮华作为嘉禾特使去美国拉拢已婚的前邵氏“武侠皇后”郑佩佩加盟,虽然游说不成,却正好乘机当面拜访李小龙。面对首位越洋过海的港台制片商的热情相邀,李小龙怎能不足感诚意?加之嘉禾给他的片酬是每部7500美金,并尽量满足他提出的其他要求,李小龙终于口头答应为嘉禾开拍两部电影。

1971年7月,李小龙赴泰国全景拍摄了嘉禾投资的功夫片《唐山大兄》,三个月后影片上映,创下香港本埠有史以来最高票房纪录,引发香港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轰动效应,李小龙在银幕上展现的打斗场面,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功夫片,动作前所未有的激烈精彩,令观众如痴如醉。翌年3月的《精武门》将李小龙的功夫魅力与极度渲染的民族情绪结合在一起,使得影片大获成功,仅在香港本地便狂收近450万港币,破了《唐山大兄》(320万)保持的本埠票房,甚至打开了日本、欧美等国际市场,而嘉禾亦凭借这两部空前卖座的影片赚了个钵满盆盈,公司实力突飞猛进。

待至1972年,李小龙与邹文怀合股创办“协和”影业,公司首部作品(亦是唯一作品)即为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片中,李小龙全面展示了自创的“截拳道”格斗技艺,同时在前半段融入喜剧风格,结尾打死对手时又有惺惺相惜英雄武德,较之前两部更显成熟气度,也更容易受到观众欢迎。《猛龙过江》于1972年12月30日上映,香港观众对它的兴趣甚至超过了欢度元旦佳节,争相涌入影院一睹龙之风采,影片票房最终达到惊人的530万,直令邹文怀笑得合不拢嘴。而那边厢,邵逸夫却自生闷气,他没想到李小龙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其实错失良将倒也罢了,真正让他懊恼的还是让仇家嘉禾捡了大便宜。

眼见嘉禾及李小龙气势如虹,邵逸夫不得不寻求应对之策。恰巧此时邵氏叛将李翰祥经营台湾电影公司失败后悄悄回港发展,邵老六深知这黑老李目前虽然落魄,但拍绝世好片的本事尚在,正可用他来对付嘉禾。为此邵逸夫不计前嫌,重将李翰祥招之旗下,而李大导演果然不负厚望,重回邵氏的头炮《大军阀》票房虽不及李小龙的《精武门》,却同样广受欢迎。再者,李翰祥亦凭借《大军阀》成为风月笑片鼻祖,仅1972、1973两年,便拍了《风月奇谭》、《一乐也》、《风流韵事》、《北地胭脂》等五部电影,香港票房合计近1500万,较之李小龙的那三部电影总收入近1300万,当真是以量取胜。

1973年7月20日,正值壮年的李小龙在女明星丁佩家中离奇猝死,当时他为嘉禾拍摄的《死亡游戏》仅完成了几场打斗部分;为美国华纳拍摄的《龙争虎斗》年底在港上映,票房亦被邵氏导演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轻易超过。--没了李小龙的嘉禾影业似乎前途暗淡,邵氏则因竞争对手的身陷困境暗松了口气,以为嘉禾至少短期内不会再对他们构成威胁。可惜事实恰恰相反,李小龙逝世仅一年,嘉禾便再次风生水起,至于原因,居然仍是邵逸夫未能慧眼识人,将又一位“票房巨星”拱手让给邹文怀!

说到这位投奔嘉禾的影星非为旁人,乃是邵氏旗下大名鼎鼎的“冷面笑匠”许冠文。他原本是邵氏无线《双星报喜》电视节目主持人,后来蒙李翰祥提拔主演《大军阀》,一举成名,接下来的《一乐也》、《声色犬马》,李导、许演,票房、口碑皆强,许冠文亦因此稳坐香江第一谐星的交椅。1973年,素来有意向身兼编、导、演的创作型电影人发展的许冠文将亲自编写的剧本《鬼马双星》交到邵逸夫手上,希望和邵氏合资拍片平分利润,但一向独裁的邵逸夫岂能容许属下提出如此“非分”条件,当即以剧本太差为由断然拒绝。既然无法谈拢,许冠文只好另寻合作者,其时许之弟弟冠杰已是嘉禾的签约艺员,加之邹文怀求贤若渴,又答应帮助许氏兄弟创办电影公司,怎能不令“冷面笑匠”内心大热、甘愿投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