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邵氏VS嘉禾:输赢成败 又争由人算(6)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待至1981年,新艺城找来“新浪潮导演”徐克加盟,拍出民国摩登豪华喜剧《鬼马智多星》,影片上映之后叫好叫座,票房更压倒邵氏、嘉禾同期猛片,震惊香港影界。1982年春节,集新艺城全部人力财力打造而成的大型动作喜剧《最佳拍档》推出,受到观众疯狂欢迎,创下2600万的空前票房(如若折合成现价,远胜周星驰《少林足球》的6000万)。之后拍摄的两部续集,蝉联1983、1984两年的票房冠军,新艺城借此迅速崛起,公司实力不让邵氏、嘉禾--香江影坛遂正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曾是“票房毒药”的徐克凭借《鬼马智多星》“咸鱼翻生”,成为三大电影公司争相招揽的红人。由于新艺城专攻喜剧,不能满足喜欢创新求变的徐老怪,但嘉禾却愿意全力资助他拍摄高成本的视觉特效实验之作。所以在1982年底,徐克同时为新艺城的《我爱夜来香》和嘉禾的《新蜀山剑侠》开工。此后,徐克又回新艺城执导了《最佳拍档之女皇密令》,可惜不久又因创作理念不合独自出走,与夫人施南生创办电影工作室,开拍《上海之夜》。有趣的是,当时外界对到底是哪家大公司资助电影工作室拍片一直猜测不已,有人讲是嘉禾,但更多人以为是邵氏,因为徐克在拍《新蜀山剑侠》和《我爱夜来香》期间,便曾在邵氏制作的科幻搞笑片《星际钝胎》客串记者角色,如此看来双方早有接触。众说纷纭之际,真相却出乎意料,原来电影工作室的东家居然是同样资助新艺城的“金公主”!

其实以今日眼光,当年认定邵氏会资助徐克电影工作室的人士未免当局者迷了。进入80年代,邵氏出品已然风光不再,奉行多年的片场制度使得决策者思路老化,跟不上时代步伐。依旧沿袭六七十年代片场搭景的拍摄模式,较之嘉禾拍片踏遍世界名胜实地取景的大手笔来,未免寒酸太甚。再者,邵氏一味降低成本,势必影响影片质量,进而导致创作保守。仅以徐克客串的《星际钝胎》为例,本来“新浪潮”导演章国明雄心勃勃,想搞出一部港版的《星球大战》,但在邵氏传统的束缚干扰下,《星际钝胎》最终成了跟风《星球大战》的低成本无聊闹剧,蔡澜与陈嘉上负责的特技,仅是将乔治·卢卡斯影片的部分画面进行截取合成,再添些仿制的道具布景,简陋粗糙得很。反而嘉禾制作《新蜀山剑侠》就不计人力物力,为了加强视觉效果,专门请来了制作《星球大战》的特技班底,拍出当时香港最高特技水准。

纵然《新蜀山剑侠》对日后的香港电影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嘉禾公司而言,却只是赔本赚吆喝而已,真正令公司名利双收的还是洪金宝、成龙炮制的大量动作类型片。成龙从民初的《龙少爷》、《A计划》转到现代的《警察故事》、《龙兄虎弟》,一路自导自演下来,已是亚洲最红的动作巨星。洪金宝制作的《五福星》系列则是当年唯一能与新艺城招牌之作《最佳拍档》抗衡的票房巨制,同时他主导创作的宝禾(嘉禾的卫星公司)拍摄的《鬼打鬼》、《人吓人》、《僵尸先生》、《僵尸家族》等一系列“灵幻”功夫喜剧,以低成本赢得高票房,因而掀起当时的跟风抢拍热潮。再者,80年代的嘉禾即便没有成龙、洪金宝,依然猛将如云,许冠文的讽刺喜剧,吴耀汉、岑建勋的《神勇双响炮》,麦当雄的“省港旗兵”系列,皆为嘉禾带来滚滚不尽的财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