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贺岁片重返李翰祥时代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上世纪70年代,大导演李翰祥重回邵氏,正值嘉禾力捧的李小龙功夫票房大卖,一时打得邵氏有点蒙,幸好李翰祥“四两拨千斤”,拍了一批什锦拼盘喜剧,摄期短、数量多、票房好,暂时搅活了电影市场,不让功夫武侠片专美。

何谓什锦拼盘?即每部电影由几个小故事凑成,可以有一个统一主题,譬如《骗术奇谭》、《捉奸趣事》;也可以毫无关联,譬如《一乐也》、《声色犬马》;可以一个导演独立完成,如李翰祥或程刚;也可以几个导演各拍一个故事凑成,如《喜怒哀乐》、《牛鬼蛇神》--当时还没流行贺岁片的说法,但香港电影市场化一向自觉,《牛鬼蛇神》其实就是1973年的贺岁喜剧,那一年正是牛年。

三轮之后,又到2009的牛年,电影贺岁风在内地也刮了十几载,我们拍商业片依然要向香港电影取经。冯小刚《甲方乙方》以固定主角串出几个不同故事的框架与李翰祥名作《大军阀》何其相似?当然,这不过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再看2009贺岁档提前打响的第一枪《桃花运》,影迷会发现,该片还真是典型的邵氏作风,拍摄出现烂尾没关系,胡金铨执导的《丁一山》也是这样;大不了换人补拍,所以葛优停拍《桃花运》,就找郭涛、段奕宏、李小璐、梅婷一批明星补拍,照样拼凑出一部电影--即便如此,银都还是不如40年前的邵氏玩得财大气粗,人家直接销毁胡金铨拍的样片,找新导演鲍学礼重拍。相比之下,《桃花运》为烂尾凑戏的手法就显得小巫见大巫。

其实《甲方乙方》之前,内地就有贺岁档的概念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春节看成龙全球同步公映的《白金龙》、《我是谁》,已经成了当时年轻观众的保留节目。记得1994年春节,内地影院公映了1993年香港暑期档已经放过的《唐伯虎点秋香》,照样卖座。后来电影频道逢春节也经常播《狮王争霸》,跟春晚争夺收视率(这集《黄飞鸿》也是香港1993年的贺岁片之一)。

倏忽今日,贺岁档已经成了内地电影市场的最大蛋糕,最近每年都有超过十部的所谓“贺岁片”在这个档期内你挪我挤好不热闹。但如果从中选出“最遵照商业规律和符合市场定位”的影片,当属2009年的《爱情呼叫转移2:爱情左右》。

该片目标就是瞄准贺岁档,群星云集的阵容和爱情喜剧题材也符合贺岁片定位;最厉害的是摄制周期不到一个月,拍完已是11月中旬--论高效,只有十几年前《家有喜事》贺岁时代的港片可比;但论质量,则未必有多高。毫无疑问,我们的内地电影人能轻易地学会减成本、缩周期、赶后期,但“急就也能出华章”,则需要多年磨练和惊人天赋了。所以刘镇伟可以在不到一个月内调度十大明星拍成《东成西就》,而我们就只能拍成如此仓促、水准普通的《爱情左右》。

当然,我也不觉得《爱情左右》的水准高低有多重要--如果只把电影当消费。《爱情左右》是一个包罗各种恋情和社会热点的娱乐超市,情侣或夫妻去看,大可各取所需,总有一款适合你--这也是投资方的精明之处。只是,希望我们的电影人,别把精明都/只用在做快餐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