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会适应未必是好事情 青蛙效应(1)

每天学点经济学Ⅱ 作者:赵文锴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次著名的实验。实验研究人员捉来一只健硕的青蛙,冷不防把它丢进一个煮沸的开水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那势必让它葬身的水锅,安然逃生。

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一回往锅里放入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进锅里。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来游去,接着实验人员在锅底偷偷地用炭火加热。青蛙不知究底,悠闲自得地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它已经适应了逐渐升高的水温,并以之为乐,没有逃出温水的想法。

慢慢地,锅中的水越来越热,青蛙开始察觉不对劲了,等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让自己熬受不住了,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已经为时过晚,它欲跃乏力,全身发软,呆呆躺在水里坐以待毙,直至被煮死在锅里。

实验的结局很是耐人寻味,青蛙第一次能死里逃生,是因为它意识到危险,尽其所能进行了抗争;第二次葬身锅底,则是由于它在适应了温水后,没有改变现状的想法,而到了不得不跳出温水时,已经失去了改变现状的能力。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青蛙效应”。

人性中天生具有一种惰性,一种安于现状的趋向。许多人往往不到迫不得已,不愿意去改变已适应了的生活。但是,如果一个人久久沉迷于这种所适应的、缺少变化的安逸生活当中时,往往会忽略周围环境的种种变化,以至于当危机真的到来时,就像那只青蛙一样只能坐以待毙。

目前,全球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自身正在重蹈青蛙效应的覆辙。众所周知,生态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然而,一旦到了具体问题上,人类往往就表现出淡忘和麻木。水土流失会使土层变薄,土壤沙化,但是为了眼前的那一点点收成,人们还是在山坡上开荒,顺坡种植,而任土壤流失;乱砍滥伐林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但为了眼前的那点经济利益,非法采伐林木在全球范围一直屡禁不止;工厂排放的有毒化学物质会造成水质的污染,然而,个别企业仍然暗地里向河流排放污水

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青蛙所处的凉水变温水、温水变热水的环境,这一过程是渐进的,水温缓慢升高,这渐进的变化使得青蛙放松了警惕,而当水温发生质变,达到沸点时,青蛙即使想跳,也已无力回天。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但是这种报复刚开始通常不是致命的,甚至是微弱的,人类因此长期处于陶醉的甚至麻木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恰是“慢慢烧火加温”的量变过程,与“青蛙效应”如出一辙。当人所处的环境彻底崩溃之时,青蛙的下场即是人的下场。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是我们应该从“青蛙效应”中掌握的精髓。在企业管理中,注意避免“青蛙效应”,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世界软饮料行业中最卓越的公司之一,可口可乐的CEO经常向高层主管们提出这么几个问题:

“世界上60亿人口每人每天消耗的液体饮料平均是多少?”

“64盎司。”(1盎司约为31克)

“那么,每人每天消费的可口可乐又是多少呢?”

“不足2盎司。”

“那么,在人们的肚子里,我们市场份额是多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