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温饱、小康和富裕之间的分水岭 恩格尔系数(1)

每天学点经济学Ⅱ 作者:赵文锴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意思很浅显,老百姓只需要能够填饱肚子就已经很满足了,由此可见“吃”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丰富,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饭,这是因为“吃”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很少有人为吃不饱肚子发愁了,人们将更多的钱用于教育、健身、旅游、娱乐等事情上,而吃的比重已经大大下降。食物支出在人们的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下降的现象在经济学中叫做“恩格尔系数”降低。让我们来看一下钱先生的家庭消费结构,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恩格尔系数。

钱先生的一家有三口人,他们家庭的年收入是10万元。在年终对自己家庭的开支情况作总结时,他发现在家庭的消费开支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包括了孩子的学费和夫妻俩的成人教育费用,大约数额为3万元;排在第二位的是健身、旅游等支出,也将近3万元;而排在倒数第一位的是食品的支出。钱先生的母亲对这种支出比例非常的不理解,她拿着小孙子的一双3000多元的旱冰鞋说:“真不知道这有什么用处,这样花钱实在是太离谱了!”

吃饱饭是人们获得生存的首要条件,只有这一层次获得满足后,消费才会向其他方面扩展。因此,食品支出的比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活水平的高低。钱先生一家的家庭消费中食品占很低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很低,这说明钱先生的生活水平比较高。

恩格尔系数是德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恩格尔(1821 1896年)提出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计算方法。这个方法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耗费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就会减少。耗费在食品上的支出越少、数值越小,生活富裕程度就越高。这个系数的数值越小,表明在食品上的支出越少,生活水平越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超过59%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接受和确认,认为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中国也较早地就被应用在统计工作中。计算恩格尔系数一般是采用各地的城乡住户调查资料。如北京市统计局2007年4月10发布调查数据:2006年北京市恩格尔系数为30.8%,比2005年下降1%,比1978年下降了27.9%。这个数据与30%的“最富裕系数标准”还差0.8%。恩格尔系数一路走低,表明北京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正在由小康向富裕迈进。

但是,恩格尔系数这个衡量指标并不是万能的,它有时会制造一些假象,出现失灵的情况。

在中国,尤其是贫穷地区,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勒紧腰带过日子”的习惯。这种习惯会降低恩格尔系数,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众所周知,在家庭收入不增加或增加十分有限时,家庭总支出规模基本不变,但由于诸如学费、电费、水费、医药费、燃气费等刚性支出的急剧增加,一个现实的选择就只能是压缩食品支出。这种情况在中国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尤其普遍,为了应付急速增长的学费、药费和房费等刚性开支,“省吃俭用”成为中国百姓的通常选择,与其说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不如说是一种无奈。正是出于这种无奈,直接导致收入与恩格尔系数“双低”现象的产生。此外,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也影响恩格尔系数。“穿在上海、吃在广东”,是对上海和广东两地消费习惯的高度概括。广东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说明广东人喜欢吃,也懂得吃,这与历史上形成的饮食习惯不无关系。恩格尔系数恰恰忽略了消费习惯的差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