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诠释自己的幸福 国民幸福指数GNH(1)

每天学点经济学Ⅱ 作者:赵文锴


让我们在开始这一节幸福指数的内容之前,来看看《论语》中“子贡问政”的故事,也许能够让我们对于什么是幸福有更深的理解。

子贡向孔子请教管理国家的要诀。孔子回答说:“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有足够的兵力作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有信仰。

子贡又问道:“如果非要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说:“去兵。”

子贡又问道:“如果要再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道:“去食。”

孔子接着说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就是说兵力确实重要,但不是治国之要。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没有信仰的话是最可怕的事情,这个国家将会因此而力量涣散。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的力量凝聚起来。

物质上的幸福固然重要,但是精神上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已经有了极大提高,评估人民生活得好不好,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简单看GDP就行了,还要看GNH,即国民幸福指数。也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还要看老百姓内心的真正感受 他们觉得安全吗?他们觉得快乐吗?他们认同自己的生活吗?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理解和诠释不同,比如市民王某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晚上少加班。”而职业经理人刘某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而经济学家认为,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国民幸福指数”最早是由南亚的不丹王国的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指数”。“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国民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国民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可以说,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映,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的“指数”。

幸福指数,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客观指标。如深圳社科院在做“和谐深圳”社会调查考评时,分三类指标测量居民的幸福感:

A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

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

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程度、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国民幸福指数的计算公式有以下两种:

1. 国民幸福指数=收入的递增/基尼系数×失业率×通货膨胀

这个公式中的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测量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标。

2. 国民幸福指数=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