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K歌记忆(1)

我的故乡在1980 作者:老猫


最早K歌,一般都是在对外营业的内部礼堂。礼堂装修得很简单,头顶上一盏旋转的彩灯,晃得人眼花,音响摆在台子上。房间周围一圈小沙发,地板与墙壁油腻腻的。进去要买门票,酒水另算。

就算是这样,点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在厚重的歌本里查出歌曲的编号,然后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服务员。台上还有报幕员,会拿着纸条念:“下面请某某号桌的某先生奉献一首《爱的代价》。”一个小歌厅大概有十桌客人,这就六七十人了,彼此不认识也不通气,难免有点重的歌,有时候报幕员也闹不清楚,只报歌名。经常就有两三个人同时站起来往台上走,走到台前又互相假客气,让来让去,直到音乐响起来,才由脸皮最厚的一个人拿起麦克风。

因为僧多粥少,所以DJ就有了权力。当时DJ还不叫DJ,也叫服务员。管音响的服务员不仅要控制音量声调,还要根据纸条的指示,翻找碟片——那碟片好大啊,就像远古的胶木唱片那么大,大号唤作LD。因为完全是手工操作,所以他得有着惊人的记忆力,知道哪个编号是哪张碟的。他的权力主要在于,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打乱顺序,想放什么歌就放什么歌。比如他会拿着一沓子小纸条,把同一张碟上的歌统一先放。这样,和这位服务员搞好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是女孩儿,跑到音响室的门口向人家送上一个迷人的微笑,就能让自己先唱上。男的就差多了,必须守在那门口,不停地问:“我的歌,03847号,怎么还没放啊?”

服务员的以权谋私不仅仅体现在这里。他还可以给自己的朋友先放歌,所以,认识一个在歌厅工作的人是很必要的,这会直接提高娱乐的效率与质量。如果不认识放歌的人,认识个看门收票的也是好的,当然最理想的是认识歌厅的经理,不仅能先唱上,还可以免门票,酒水也会打折。实在不行,就要带上工商局税务局公安局文化局的朋友,他们只要一亮身份,这个晚上变成你们桌的专场都有可能。与这种情况相反,要是兴之所至突然想唱歌了,来到一个陌生的歌厅,很有可能要枯坐一晚,喝着闷酒,忍受着别人的呕哑嘲哳,等得不耐烦,想走又心疼门票钱。直到最后终于失去耐心,去趟厕所,或者干脆结账走人,一到门口,自己的歌却放出来了。

歌厅里还经常有点小节目,就是请专业半专业的演员来穿插唱上一两首。他们唱得当然比一般群众好多了,但是台底下的人等自己的歌心急火燎,要欣赏他们,恐怕也得有耐心,往往他们一开腔,大伙就忙不迭地去厕所。不过他们也有对付的办法,他们会找“托儿”,在他们唱的时候送个花什么的,一般都是塑料花或者绢花。这种烘托气氛的花招,到现在还被某些电视台的使用。

当然,他们上台的目的也并不仅仅是让大伙欣赏,他们可以接受点歌,客人让唱什么就得唱什么,点歌得要花钱,花个10块20块,在那个时候已经算很多了,可也有花100块甚至更多的。还别说,歌厅里藏龙卧虎的真不少,我们有次在东城区少年宫的歌厅里玩儿,经理突然歌兴大发,上了台,可是出口不凡,一个人唱了个二重唱,男女声全包了,忽高忽低,阴阳搭配,闭上眼睛,真以为是台上在唱二人转呢。这一手让大伙叹为观止,我后来一直想练来着,结果发现不是谁都能把嗓子吊到五层楼以上去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