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就像流行性感冒
过度消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社会病,由于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大、个人债务沉重,并引发强烈的焦虑感。
关于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死后在阴间相遇,就生前对待购房的消费方式和受益所讲的那则幽默对话,已流传甚广,听后感受颇深。这则幽默讲的是“明天的钱,今天花”的消费观念。为购房都花了同样的钱、都花了大半辈子的心血、都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但在阳世的享受却大不相同。
“明天的钱,今天花”。这好像已经不止是“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了,如今,“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也改变了。
“明天的钱,今天花”这已经是当今中国最流行的消费方式之一。车奴、房奴、卡奴……每个人好象都在花着“明天的钱”,每个人好象都有几张信用卡,商场刷、超市刷。
刷卡,贷款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新款手机出来了,我买。
换季服装出来了,我买。
液晶电视出来了,我买。
车子旧了,我换新的。
房子小了,我换大的。
在这个物质主义社会,人们都患上了“物欲症”,将“美好生活”等同于“物质生活”。过度消费就像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带动社会的购物风潮。
美国人崇尚“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方式。曾几何时,一些学者鼓吹美国人超前消费的行为值得国人效法,称之为“人不为钱所累”,“变钱的奴隶为钱的主人”,是值得提倡的“潇洒过日子”的消费观。
有数字显示,美国消费者和政府的负债总额是相当惊人的。这种卯粮寅吃的做法迟早是会崩盘的。今年、明年不出事,过几年也会出事。
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将“超前消费”砸出了原形,银行变得谨小慎微起来,对贷款者要求甚严,过惯了靠借贷过日子的美国人大叫其苦,大有不知如何度日的烦恼。
“量入为出”和“超前消费”是两种不同的消费观,而不同的消费观最终导致出不同的后果。“量入为出”遵循的是收支平衡的原则,倡导的是勤俭持家的传统。“借贷度日”追求的是超前享受,看重的是“眼前利益”。
如今,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其优劣得失在老百姓看来已一目了然。通过美国次级债,可更清楚地看到“超前消费”的弊端。
过度消费原本为“美国制造”,可如今中国也搭上了“顺风车”。
手机、电脑、电视机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豪华办公楼和高级馆所处处可见,中国人购买的劳斯莱斯数量超过了日本,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奢侈品的消费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