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怎样理解苦难(7)

生活的意义 作者:陶黎宝华


第二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会继续说,所有的经受苦难者都有培养美德的机会。依赖于苦难和好运有规律地转换的观点,只能吸引那些还有未来的受害者——至少身体功能正常,心智完好。而获得拥有美德的生活的机会,适用于那些决定光荣牺牲的人,战斗到一息尚存或者把自己变成最残忍地折磨别人的人。即使死亡逼近,一个人的姿态——最后的时日做些什么,在折磨面前怎么表现,对刽子手说些什么——对于这个人在未来会被他人回忆成什么样,判定成什么样也会有影响。经历了苦难之后幸免的机会和一个人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忍耐(在死之前)是无关的。换句话说,不管苦难的程度多深,苦难的时间多长,总会有些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你所有需要做的就是被赋予机会,而且愿意去做。

苦难:通往美德的道路?

为了更近一步地理解苦难是有意义的,我们来看看维克托. 弗兰克尔对他二战期间在集中营经历的反思。弗兰克尔在二战前是维也纳的一位学者和心理治疗临床医生,纳粹占领期间,在奥斯维辛和达豪集中营中度过了三年。他的父母和妻子都死在集中营里。在1946 年出版的《人类对意义的追求》(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一书里,他回忆了自己在集中营中的生活,认为即使在集中营里,在这个充满着苦难和毒气室、死亡只是个时间问题的地方,生命也从来没有失去过意义。他的体验是:

人生,在任何情况下,从来不会失去意义,而且这种永恒的意义包含了苦难和垂死,剥夺和死亡。

如果生命根本就是有意义的,那么苦难也肯定是有意义的。苦难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就像死亡和命运。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不可能完整。

他对于苦难是有意义的信心基于他对于人的精神自由不可破坏的信念。

这种自由使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选

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方式……决定是否屈服于那些威胁要剥夺你的自我的力

和艰难量……决定是否成为当时情况的玩物,和自由与尊严断绝关系,而成为一个典型的被囚禁者。

毅力的测试 他很清晰地记得,即使集中营里环境恶劣,还是有几个人“在小茅屋之间走来走去,安慰大家,分发他们最后的面包”。这些美德活动支持了他的观点:对于尊严、勇敢和无私的选择永远不会被剥夺。这里有两点需要重述:

从概念上看,苦难和美德紧密相联:如果没有苦难,有些简单的美德我们无法解释。

从实际上看,即使在充满苦难的生活中,美德、尊严和人性也可以发出光芒。

现在,如果我们想要明白苦难的意义,我们就会说从概念上讲,苦难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一个纯洁和舒适的世界没有美德的空间。当问到苦难的意义或价值时,我们这么说是很稳妥的:即使是在充满了苦难的生活中,有德行的行为和有意义的选择仍是可以存在的。

但是,我们在这里应该小心,不要再迈出危险的一步,仅因为苦难在理论上可能有作用,就把苦难是有意义的和苦难是合理的混为一谈。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我们需要注意下面的两点差别:

1. 理论必要性和道德需要性之间的差别

毫无疑问,世界有痛苦、逆境和受罪,从理论上讲,它们对于我们理解诸如勇气和忍耐那样的美德是有帮助的。而且,很自然地讲,应该存在充满着逆境和受罪的世界以使我们可以加入有美德的事业。比如,我们需要有像纳粹一样邪恶的政体的“思维图画”,来“想象”与纳粹作斗争的勇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