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能够感觉到死亡吗?(7)

生活的意义 作者:陶黎宝华


生命、死亡和临终: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会讨论另一个问题:如果生命真的就像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那么死亡真的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终点。如果我们为死亡做好准备,那就意味着我们真的可以生活得很幸福。在许多文化中,死亡仪式在社会中有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经典的书籍告诉我们怎样处理死亡和临终的过程,例如,《埃及死亡之书》(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中世纪欧洲的《死亡的艺术》(Arts Moriendi )和《西藏度亡经》。例如,《西藏度亡经》就是能够使人从转世轮回中解脱出来的向导。根据佛经,我们持续地存在于中阴中或者死亡和重生之间。因此可以这样总结:

中阴是一个缝隙;这不只是我们死后悬疑的地方,也是我们活着的时候悬疑的地方;死亡也发生在我们活着的情况下。中阴体验是我们基本的心理体验的一部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这样的体验,例如妄想和不确定性,就像不能确定我们的根基,不了解我们要求过什么或者已经得到了什么。所以本书不只是给那些即将死去或者已经死去的人一个讯息,而且也是给那些已经出生的人一个讯息;在这一刻,活着和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持续的。

上面这段话的要点是,我们把生存或者死亡看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不可捉摸的两部分。也就是说,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也是处于即将死亡的过程中。当我们过多地关注怎样生存而很少注意怎样死亡时,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天,我们会因完全没有准备好而恐惧死亡。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犯错误。但是,让我们用一种相对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学会了怎样才能死得其所,也就学会了怎样才会生得有意义,这不仅对于那些老年人或者得绝症的病人有帮助,对于年轻人和健康人也同样是有益的。学习死亡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失去生存意志,恰恰相反,学习怎样死亡可以真正地使生命充实和有意义。所以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要坦然地放弃生命,因为我们的生命已经很充实了。

这就是说,我们为死亡做准备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很多人认为,死亡是可怕的、恐惧的,因为他们认为生命本身才是最有价值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为了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似乎被一种盲目的生存意志驱使着,使他们的幸福生活有了狭隘的意义。但是就像公元2 世纪时怀疑论的集大成者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 )说的那样,“死亡不应该被认为是一件可怕的自然事件,就像不能把生存看做是一件自然的好事一样”。我们之所以惧怕死亡,那是因为我们认为活着是最有价值的。反对堕胎、安乐死和极刑等的主要的伦理论证都基于一条原则:生命是最可贵的。然而如果这条原则被滥用,有时它可能会成为我们意识到死亡的阻碍。例如,在现代医学中,就因为我们坚信这条原则,当得绝症的人遭受痛苦的时候,我们仍然愿意去做那些可以延续他们生命的事情,即使我们知道这样做虽然延续了他们的生命,但也加重了他们的痛苦。

相反,如果我们对死亡有一个更加宽容的态度,接受它、还原它本来的样子,我们就不应该盲目地接受这条原则,而不假思索地应用到任意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强留生命。脱离了纯粹的生存意志,这种开放的态度可以使我们把生命和死亡看做世界上的偶然或者神秘事件。对这些事件庆祝而不是给予怜悯。这种态度由庄子(由于他妻子的死亡)做出了最好的总结: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

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的观点与那些自然主义哲学家是不同的,他不只是让我们把死亡作为一个自然的过程来接受,还告诉我们应该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来看待我们的存在。出生,长大,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生儿育女,组建家庭,经历变迁,所有这一切都是生命的奇迹。宇宙间充斥着人类不能掌控和理解的无止境的轮回,我们可能不知道哪里是这个轮回的尽头,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在这个无止境过程中的位置。因此,与其把个人的生命放在宇宙的中心,不如把人类的生存和死亡看做是宇宙中的偶然和神秘事件的一部分。这种观点不仅可以使我们充满好奇,而且可以更加谦逊,使我们更加冷静和镇定地面对死亡。我们之所以恐惧死亡是因为我们太执著于我们的生命,从一个较狭隘的视角来看待它。但是我们如果从“大空间”即宇宙本身的视角来看,个人的死亡真的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们拥有这种智慧,那么死亡就不再是令人恐惧的了,死亡将会被看做是连续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