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欲望

人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的哲学 作者:(日)稻盛和夫


事实上,不论眼前是否贫穷、是否罹患病痛,只要下定决心,谁都可以做到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些平静,让自己的人格品质和灵性多一些提高。

有人认为人有“原罪”,乍听之下,这种想法似乎与“人是最有价值的存在”相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佛教的说法,烦恼是罪恶的根源,所谓的六大烦恼是:贪、嗔、痴、慢、疑、见。

首先提及的“贪”,由字面就可以理解,指的是想将一切据为己有的贪念;“嗔”则是因个人内在的骄慢肤浅,而容易引发愤怒的言行;“痴”是在无常的世界中妄想永恒不变,当事实与自己的期望有出入时就显露出痴愚,发出不满的抱怨声;“慢”是傲慢不逊的心;“疑”是怀疑真理的心;“见”是用负面的观点看待诸事的心。六大烦恼之中,又以“贪”、“嗔”、“痴”为人类惯常烦恼的根源,称之为“三毒”。

释迦牟尼提及的六大烦恼,其实也是人类生存上必须具有的本能,没有这些本能,人类可能就无法保护自己肉体的安全。

例如,“疑”之心,日本人喜欢用“深深怀疑”或“心思深沉”的字眼来形容人的多疑。在原始世界里,没有尖牙利爪的人类想在丛林中存活,唯有尽量用心去思考和行动,以防范突如其来的危险。

而如果有食物时不趁机吃饱,又不知何时才能猎捕到下一餐,那么不留意的话就可能被迫绝食十天半个月,因此人类逐渐养成了这样的贪心:不只吃一餐的分量,最好连明天的食物也一并享用。由此可以了解,贪心本来也是出于人类自卫的本能。

总之,“烦恼”是造物主初始之时赐予人类的智慧,为的是让拥有肉体的人类能够自我防卫。只是有些人擅自滥用了这种智慧,并利用造物主给予的自由来做坏事。

因为是自由的,所以将自由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自己的欲望恣意泛滥的大有人在,他们大叫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然而自由如果无限制地扩张,结果就会变成日本人口中“比谁都贪婪”的族群。其实欲望本身并非罪恶,凭借欲望毫无节制地为所欲为才是罪恶。

因此,人类有必要适当地控制一己的欲望,以免造恶,于是佛教呼吁人应该持守戒律,也就是六波罗蜜(“波罗蜜”为古印度语,意为“渡到彼岸、事做好了”,在此指六种菩萨的行为)中的“持戒”。

持戒之外,佛陀强调人应该“布施”,也就是帮助别人。所谓布施,是指用慈悲之心对待宇宙万物,帮助它们生存发展,这也是源自造物主最原始的爱的行为。

佛教教人用持戒来控制自由和欲望的滥用,并且布施于人,能这样做就称为“走菩萨道”。相对地,如果任由烦恼带来的欲望滋长,便可能变成为害人群的恶魔。

总之,人类同时具有善、恶两种本质,可以晋升为大慈大悲的佛,也可以堕落为穷凶极恶的魔。

可以说,这个世界是为了净化人的“心灵”而设的修炼场,通过修行提升人性,创造更完美的人格,也是人生的目的。同时,拥有烦恼和自由的人类,很容易堕入罪恶的魔道。为了防止人类堕落,释迦牟尼特别提出“六波罗蜜”开释众生,提高个人的心智并走入菩萨道。

刚才叙述的“持戒”和“布施”是前两种方法,第三种则是“忍辱”。眼前的世界是个无常而且变化万千的世界,忍耐和顺应这些变化以强化自己的心智就是忍辱的真义。似乎世界的无常和变化才是常态,人类每每遭受灾难、病痛和各种苦难时,能否承受这些打击,对人类而言极其重要。

第四种方法是“精进”。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拼命地寻求生存,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自然界里几乎找不到怠于生存的生物。即便是路旁的杂草,无论被酷暑包围还是被严冬侵袭,都要努力不懈地延续生命。似乎只有人类例外,总想过闲散的生活。但是从整个自然界努力求存的法则来看,人类实在没有理由不付出更多的努力。

除了时刻“持戒”、“布施”、“忍辱”及“精进”,有时不妨通过坐禅来稳定自己的心神,这就是第五种方法“禅定”。时时禅定,就会达到最后的“般若”(智慧),也就是了悟宇宙的真理,达到开悟的境界。这就是释迦牟尼留下的“六波罗蜜”。

诚如前面提及的,能够在生命结束前尽量提升自己身为人类的品质,才是人类最终极的目的。根据书籍上的记载,释迦牟尼在他涅槃(往生)之前就达到了完全开悟,然而开悟的境界是何其高远?能够达到开悟的人生是多么幸福,但是或许在数百万人之中才能出现一个大开悟者吧!

不过,也不能因为这样就认为:“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开悟,那么努不努力不是都一样吗?”这种思维是错误的。依我的看法,释迦牟尼期望的是,人类能够尽量净化自己的心灵。因此,人类在往生之前,无论如何都要一步一步地使自己的心灵更趋美丽。这件事对人类而言十分重要。

更具体的说法是,多数人都希望在自己离开世间时,让周遭的人都称赞自己“那个人品行真好”、“他真是个好人”,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目标。

换句话说,这些人将临死之前能够提升多少品行和人格,看成代表自己此生成功与否的人生奖章。至于事业是否成功、是否拥有博士学位、是否在企业或组织内居于崇高地位,对他们而言是没有价值的。总之,只要想到这些,心情自然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事实上,不论眼前是否贫穷、是否罹患病痛,只要下定决心,谁都可以做到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些平静,让自己的人格品质和灵性多一些提高。

一般人在遇到经济困难或生病时,心情往往会变得比较慌乱。然而,如果能及时改变自己的想法,例如想到“穷有什么关系,三餐还有饭可吃就满足了”,人生观自然就会遽然改变,生存的勇气也会随之涌现。

然而,也有一些人沉溺于享受安逸的生活环境,宁可让自己的心灵维持在贫乏的状态,他们担心的只是自己的财富是否减少了。这样生活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创造出人生的价值和个人的魅力。说句真心话,这样的人生距离生命真正的目的只会越来越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