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伯南克的美联储》 跋(3)

伯南克的美联储 作者:(美)伊森·哈里斯


现在,“直升机本”终于起飞了!

二、“零利率”货币政策有效吗

“零利率”政策正式启动之时,美联储郑重宣告:“将动用一切可用的政策工具以尽快恢复经济持续增长,确保价格水平稳定。”那么,美联储还有哪些政策武器可以动用呢?

依照伯南克的阐释,“零利率”条件下,美联储应对通货紧缩之利器包括:

1.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零。

2.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将短期利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承诺无限量购买国债直至国债收益率下降为止,目的是要降低长期国债收益率水平,以间接降低企业和个人的长期借贷成本。

3.大量买入私人企业部门发行的债券,目的亦是降低企业债券收益率,亦即降低企业债务融资之成本。

4.积极干预外汇市场,确保美元汇率持续走弱,以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同时提升美国出口企业价格竞争力。

5.同时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双松政策”),譬如减税的同时增加货币发行量。

概而言之,五大举措就是“零利率”条件下的“数量刺激政策”:即通过无限量印发钞票,向市场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遏制通货紧缩,恢复价格上涨或稳定趋势,降低真实利率水平,以最终达到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摆脱经济衰退和萧条、实现经济重新增长之目的。

基本的问题是:“零利率货币政策”有效吗?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货币理论问题。不幸的是,对如此重要的问题,经济学家至今没有明确一致的结论。让我们从理论逻辑和历史经验上稍加阐述。

美联储内部研究人员早在2000年就发表过零利率货币政策效果之研究报告,基本结论是:“零利率条件下的诸般政策工具具有内在的局限性,它们的实际效果是非常不确定的。”其一,当经济金融体系陷入“债务—通缩”陷阱,美联储很难有效左右银行同业拆借之短期利率。其二,当经济金融体系深陷“债务—通缩”预期之中时,美联储左右长期债务收益率之能力则更弱。其三,尽管有研究者认为:只要美联储愿意无限度扩大其资产负债表(即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总有一天可以实现“通货再膨胀”。然而,如何能够实现“通货再膨胀”,并没有发现一个明确有效的机制。事实上,债务—通缩“负循环”的关键机理就是正常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全崩溃。“零利率货币政策”的诸般手段无法有效恢复正常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当然,经济学者似乎发现了“零利率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机制。第一是心理机制,“零利率”条件下,美联储已经无法改变长期债券的供给和需求了,它也不再期望能够直接降低长期债券收益率。相反,美联储“无限量供应基础货币”之明确信号,却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债券收益率(譬如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与国债收益率之“利差”。因为,只要市场人士相信有一个买家承诺无限量收购企业债券或相关资产,风险溢价(特别是流动性风险溢价)就会下降,上述“利差”自然相应收窄。过去几个月美国债券市场“利差”之走势,似乎证明此种心理机制的确存在。譬如,自从美联储宣布购买1 000亿美元“两房”(即房地美和房货美)自身发行的债券和5 000亿“两房”担保的抵押贷款资产债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S)以来,此类债券收益率持续下降。当然,由于国债收益率同期亦下降接近于零,前述“利差”水平依然高企。心理机制是否真正有效尚需观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