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爱情,也相信世界上有美满的婚姻,但是从概率上来说,门当户对的人结合在一起,会更幸福。两个贫富差距极大,属于不同世界的人不是不能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生活在一起必定会多很多艰难。比如,没钱的一方肯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尤其是男人,男人没钱就活得不像男人,结果要么背上沉重的压力拼命赚钱,忽视家庭,导致家庭矛盾;要么时时刻刻带着这种严重的自卑感,脾气变得暴躁,这无疑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女人如果哪天点燃了导火索,结果必然引起家庭风波,有碍家庭和睦。
导致离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问题。有经济学家说过,经济决定一切,也许在婚姻里这样说是绝对化了一些,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物质决定意识。试想一下,如果王梅和刘兵的家庭都是同样的经济水平,王梅不会有优裕感,刘兵也不会产生自卑,只要两人共同努力,就会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港湾。
女人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一般来说学历差距不能太大。我们并不是看不起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只是从现实来说,受教育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如果说夫妻两个一个基本上是文盲,一个是大学教授,虽然日常生活没问题,但是在精神交流方面肯定是少之又少。
大多数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痛苦,因为这些人往往想问题更深刻更复杂些,他会去寻求真正的精神伴侣。而受教育低的那个人肯定也痛苦,他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对方要想那么多复杂的事情,在他看来纯粹是吃饱了饭没事干,瞎想。婚姻并不是一定要讲究门当户对,但是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成长背景。没有相同的价值观,在一起怎么可能有幸福感?
女人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心理上的门当户对也很必要。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各种差距的,包括性格差异、年龄差异,文化差异等。男女两种性别之间本身存在很大不同,观察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很不一样,但是良好的婚姻必须要跨过这些差异。
从这些角度来看,讲求“门当户对”的婚姻更容易获得幸福。如果你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吃饭口味、起居习惯就会有差异,对事业的选择、孩子的教育方式会有分歧,两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和习惯也会有不同。要想融洽相处,就必须跨越这些差异。而良好的心理上的相互协调就更重要了,也就是要有共同的语言、爱好、兴趣。婚姻生活中有共同语言的人更容易相互理解、关心。
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家庭对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任何方面的行为、言语、观点在孩子面前都是参照物。一个人成年以后表现出来的性格、观念、人品、素质等,都是和他的家庭有着类似性的。
而那些被认为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即使最终结为伉俪,也需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因为通情达理的父母只有少数,多数都打着为儿女将来的幸福着想的旗号,进行百般阻挠,这无疑会给婚后的幸福打一些折扣。
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实际上是一种资本的对等,或者说是一种资本平衡,是男人和女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平衡关系。在这些关系中,资本对等的人在一起容易得到幸福,容易获得一种生活模型的对等关系。
不同阶层的人常常有不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道德规范、思想方式与情感特点,这些构成了婚姻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如果两个人在这些关系上是处于平衡的,那么他们的关系也会维系得更长久。就算有一天失去了爱情,维系他们的还有他们熟悉的、乐意依存的生活方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婚姻中亦是如此。背景和出身类似的人更容易有相同的生活感悟,更容易走得长远。因同乡、同校、同班、同单位而成为夫妻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大多家境相当。如果二人学历差别太大,或一个来自穷乡僻壤,一个来自繁华都市,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也存在巨大差别,不到三五年他们的婚姻危险期就会出现,或者是双方最终分道扬镳。所以说,或是基于古训,或是基于现实,年轻人在真正步入婚姻之前心底都应该有一杆秤。
鲁迅先生说过,焦大绝不会爱上林妹妹。这是中国人对婚姻需要门当户对最实际的看法与判断。西方社会学中有一个社会网理论,即把社会解释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每个人均是网中一员。那些与自己关系稳定、深刻的人,均处于同一网络空间。爱情和婚姻也有一张网,错位的网络空间里,只有短暂的交集,没有恒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