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家外资银行(1)

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作者:赵涛


鸦片战争前,除了钱庄、票号等旧式的金融机构外,可以说上海乃至整个中国都还没有银行。直到《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允许五口通商,上海也被迫开埠后,外国的银行才开始进入我国。

在上海近代史研究资料中,曾有人认为上海最早的外国银行是麦加利银行(185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而实际上在上海出现的第一家外国银行应该是丽如银行(OrientalBank,又称东方银行)。

丽如银行前身是创立于1842年的西印度银行(BankofWesterEindia),主要从事兑换汇票业务。1845年,该行总部由印度孟买迁至英国伦敦,更名为东方银行(OrientalBank)。当时,英国正在力图扩大对华贸易,丽如作为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金融堡垒,先后在香港(1845年)和上海(1848年)开设了分行。它通过经办国际汇兑等,从包括罪恶的鸦片贸易在内的英国对华贸易中攫取了巨额的暴利。作为“特许银行”,丽如银行在发挥殖民地银行的职能方面得到了英国政府的特别庇护和支持,“皇家特许状”甚至授予其在中国的“发行银行的资格”。据资料记载,19世纪50年代,当时上海上流通的钞票大都是由丽如银行发行的。

该行在中国的译名各有不同,在上海,最初由代理人Mr.Elangley经营,该行被称为“丽如银行”,在香港,称为“东藩汇理银行”。而在日本横滨,则称为“东洋银行”。上海所译的“丽如”,则出自《周易?系辞》,八卦中的离卦,是像东方之卦,卦象如旭日东升,有“东方丽如”之说,“丽如”就是形容十分艳丽、兴旺发达。

1884年,该行因贷款蚕茧贸易严重亏损,停业清算,半年后由原创办人卡基尔(W.W.Cangin)重新整顿、改组后成立NewOrientalBankCo.Ltd,又称“新丽如银行”。1892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该行外汇经营遭受重大损失,6月9日,伦敦总行决定结束该行的营业。随后,上海分行即告清理,其沪行产业全部由麦加利银行接手,外滩18号地址也变为上海麦加利银行行址,至此,丽如银行结束了在华经营47年的历史。

延伸阅读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概况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便于向中国输出商品及资本,陆续在中国设立了金融机构。从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起,外国纷纷在华开设银行。从其演变过程来看,19世纪90年代之前,基本上是由英国银行独霸;90年代之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夺取在华利益,也相继到中国来开设银行;辛亥革命前后,各帝国主义为了协调矛盾,又组成了银行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