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贾尼尼——全美第一大银行家(2)

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作者:赵涛


贾尼尼说:“但是这值得,圣阿那人口少,这种东西一定很便宜,只要能运到这里来,售价会提高许多,赚头会很大。”

斯卡蒂那将信将疑,就先买了一部分。事实正如贾尼尼所预料的那样,这两种商品十分畅销,日后原本在加州极为罕见的柳橙和葡萄柚也成了加州的特产,这不能说不是贾尼尼的功劳。

贾尼尼并没有满足现状,他还要进行改变,做更大的生意。为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进货价格,他亲自跑到农家去收购果菜。在农作物未采收之前就与农民订立收购契约,这要付一部分定金,但蔬菜和水果的价格却要比码头上便宜得多。他这样做,不仅从贩运商手中夺过了利润,而且,比贩运商们买来的还便宜,农民也很乐意,因为得到了定金,农作物的销路也有了保证,又可以减少乃至避免气候突然变化造成的损失。这种做法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年仅19岁的阿马迪因此被人们视为经商的奇才、鬼才。

不仅如此,年仅19岁的贾尼尼提出了“农民银行”的构想。因为,在经营这种契约买卖的过程中,阿马迪深感农民的贫苦。尤其是那些来自意大利的移民,他们为了买农具和种子,经常不得不将农田作为担保,向高利贷者借钱,因为银行不肯贷款给贫苦的农民。由此,阿马迪萌生了向这些农民提供贷款的念头,他的想法是不收利息,用贷款的形式取得下一季收获的买卖契约。实际上,这便是他最初的“农民银行”的构想雏形,而在以后的日子里,贾尼尼实现了这个构想。

婚姻引路入银行

经过几年奋斗,贾尼尼的事业已略有所成。1892年,他和银行家科涅尔的女儿结婚了。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婚姻,改变了贾尼尼的事业轨迹。

1902年,岳父科涅尔不幸去世,凭着岳父留下来的股份,贾尼尼进入哥伦布银行当了董事,来到银行后,他很快就得到下属的尊敬和爱戴,但和银行的创建者却经常因意见不合发生争执,他们对银行经营方针的看法相去太远:一个坚持贫民化、拓宽经营范围,一个却坚持因循守旧。最终,贾尼尼决定放弃了,他想,既然我有这么多好的想法和建议,为什么不自己开一个银行呢?何苦在别人的屋檐下低头?

这时,大量外国资本涌入旧金山,造成当地美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对峙的局面。但所有这些银行,不是从事投机,就是目光盯着大企业,没有一家想到小本经营的贫苦农民。贾尼尼认为,只有把这些农民作为贷款对象,他未来的银行才能有立足之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