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实巴菲特——抄底爱好者(3)

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作者:赵涛


巴菲特的旗舰公司举世皆知——伯克希尔·哈撒韦,现价约8万美元/股,几个月前还是15万美元/股。对这家公司的投资,是格雷厄姆“雪茄烟蒂”理念的代表作,却是一次著名的失败。巴菲特后来坦承,“如果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伯克希尔,可能我的情况会更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居然曾想把这个包袱甩给芒格,这实在是价值投资史的大幽默。

20世纪60年代的沸腾牛市,让巴菲特感到困惑。1969年年底,39岁的巴菲特宣布将“退休”,并关闭合伙公司。此时,投资收益加上客户提成再投资,他的财产已飞涨至2650万美元。巴菲特1969年“退休”后,并没有清仓,反而在增持伯克希尔等股票。“菲特”舞剑,意在沛公。巴菲特12年前出道时,人微言轻,在合伙公司的人物、权力架构中,应该有不少无奈的权宜妥协之举。1969年时,他羽翼已丰,从者如云,可以按自己的游戏规则来玩了。

因此,巴菲特1969年的“退居二线”,实则是“以退为进”,可称为巴菲特版的“整风运动”,伯克希尔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地位从此确立。截至1970年年底,通过继续增持,巴菲特夫妇在伯克希尔的股份从原来的18%猛增到36%。

与许多书籍误传他“因退休成功逃顶”不同,在1973年至1974年的熊市中,巴菲特并未幸免。《滚雪球》一书并没有列出明确的损失数字,但从书中描述判断,他的账面损失在三分之一以上,而芒格的损失不小于50%。他最终胜在有保险业的现金流,可以不断买伯克希尔股票,更重要的是,可以越跌越买,化危为机。被套5年,巴菲特套得起,可是普通民众呢?普通民众的旗下有保险公司吗?

虽然巴菲特创业在20世纪50年代,起飞在60年代,飞黄腾达在八九十年代,但是,决定他一生成就的却是70年代。1974年年底,巴菲特接受《福布斯》采访,对市场作出了一个著名判断:像“一个腰缠万贯的乡下小伙子,头一次来到城里的豪华夜总会”。巴菲特认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以本杰明·格雷厄姆所青睐的‘烟蒂’股票价格,购买菲利普·费雪的股票”。在此笔者忠告读者,你可以忘记关于巴菲特的所有一切,忘记一切有关价值投资理论的繁琐细节,记住这句话足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