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毅夫——富国智囊(4)

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作者:赵涛


林毅夫认为,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奇迹”,现有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清楚,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中国改革开放能够成功,是因为摒弃了计划经济下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赶超战略,通过放权让利和体制革新,逐步找到符合本国资源禀赋条件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释放。与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相比,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进道路。中国经验是“特殊的”,更是“一般的”,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2004年6月21日,他告诉诺贝尔奖得主福格尔,中国将可能是世界第一个实现复兴的文明古国。对于中国的变化,他毫不吝啬地形容那是一个不曾有过的奇迹,“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构想,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有信心,我也将信将疑,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超过了”。

2007年12月,林毅夫作为首位受邀的中国学者,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发表演讲。登上该讲坛的学者中,曾有14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事实上,林毅夫被认为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

林毅夫还兼任50多个社会职务,他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有机会在多个议政场合向高层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涉及农业、国企改革和金融方面的种种问题。他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等建议,都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

林毅夫坦言,自己的研究就是要回答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国富、国穷”的大问题,而如果能以学术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是一个知识分子莫大的幸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