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生本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1)

春意来,草自青:生本教育的理念与操作 作者:周玉娥


生本教育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

所谓生本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尊重生命,尊重自然,顺应儿童的天性,提升生命质量且具有科学意义与价值的崭新的教育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的教育。它不仅仅是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探讨落实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根本体系问题。

历史表明:生本教育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人建构的学术思想丛林给生本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生本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教育思想,它强调以学为根本,以学为主体,以学为核心,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做学习的主人。

西方国家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早有提倡或研究,如杜威把旧教育的特点归纳为:“学校的中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教科书以及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上。”他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说”,强调要把儿童作为教育的起点、中心和目的,这一学说引发了教学改革的浪潮,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学习总是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导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资料),以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验,已形成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极为轻松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大刀阔斧的改革给生本教育注入了鲜活的动力。1985年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及有关文件相继颁布发行,教育理论界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批判,中小学开始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成为当时的主旋律。通过近二十年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探寻与求索,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思路决定出路,看法决定做法,观念决定理念。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认识,无疑带来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其结果便是学校教育开始由“校本教育”、“师本教育”转变到“生本教育”的轨道上。

生本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认为,一是被学生乐于接受,且渐渐着迷;二是尊重学生主体与自然,开放、民主;三是倡导自主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习的后劲。

中国的传统教育总是让孩子们带着稚气、带着快乐、带着问号、带着家长的期望入学,然后,带着少年老成、带着郁闷、带着所谓的句号、带着家长或多或少的遗憾走出校门。这其中“句号”和“遗憾”不能不引起教育界的深思。而生本教育恰恰给予了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耻下问、探究真谛的创新意识,旁征博引、厚积薄发的知识内涵 不言而喻,这正是我们所寻找的适合学生的教育。

“生本”的立足点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以学生的自然生存和发展为基调。一是用条件做铺垫,如:教材、教法;二是用氛围去烘托,课外猎信息,堂上早交流。处处以学生发展为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