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朴素抒情

无知者无耻 作者:伊沙


--韩东《你见过大海》简论

被誉为“中国庞德”的韩东,他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来自于在过去的20年间,其在诗歌、小说、文论诸领域内具有里程碑意味的文本建树。他在1983年创作的名诗《你见过大海》(包括以此为代表的一系列佳作),正是被称为“第三代”风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青年先锋诗歌运动的成果标志。

在中国国内,评论界对此诗的解读近乎一致地集中在它可能蕴涵的文化“解构”意味上--普遍认为此诗是带有“后现代性”地针对传统美学及诗学趣味的一种“消解”--在此,“传统”被界定为具有中国古典的和在此诗写作当时正风靡中国诗界的西方“现代主义”的两个部分。在某位论者的笔下,甚至将韩东两首名作的“解构对象”定位得十分具体:此诗针对舒婷名作《致大海》,《有关大雁塔》针对的是杨炼名作《大雁塔》。由此,所谓“后现代主义”与所谓“现代主义”便在评论家那里“历史性的”完成了“对接”。这种普遍采用的对韩东(包括以之为代表的中国“第三代诗人”)的解读方式,或许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在中国日常的生活场景之中,作为传统大众艺术形式的相声--它的演员在表演中都可随口讥讽诗人为“啊!大海”--这几乎可以概括传统诗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具体形象。后起的“先锋诗人”当有打破如此陈规重建诗歌精神的自觉。

即便如此,面对诗人写作的复杂、微妙和隐蔽性,这种过于文化的解读方式--不说是粗暴也显得简陋了,以至显得十分荒谬和滑稽。如何能够回到诗人写作的内部来谈论诗歌--一直是中国诗歌评论界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此诗写作前后的一段时间内,韩东曾面对中国诗界发出对“朴素”的呼唤,而在90年代初的一篇对话录中他又提出“第一次抒情”的理论--笔者以为,在此两点构成的一线上才有韩东诗歌的本质:他所谓“朴素”是指回到个人感觉的真实,他所谓“抒情”指的是诗歌的本质,他就是要在这个状态里完成他永远追求的“第一次”。就写作而言,《你见过大海》正是“朴素抒情”的产物,所谓“解构”、“后现代性”大概只属于韩东文化修养的范畴、属于这一代诗人身后的文化背景--或者干脆只属于论家的阅读。当革命、运动转化为日常生活,随着置身环境的日渐转变,韩东诗歌“朴素抒情”的特征也愈加明显,此为后证。

还必须指明的是此诗及其创作者在语言上的巨大贡献,汉语中具有言说意味的“口语诗”--它大大丰富了汉语古典诗歌徒有吟唱意味的单调性,从而也大大加强了汉语诗歌的承载力--正是以此诗作为发轫标记的。有人将其视为语言的“纯诗”,也不能算是误读。

笔者近译美国诗人查尔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发现在布氏诗作中也有一首以非传统的方式写到大海的,题为《遭遇天才》,全诗如右:“今天我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天才/大约 6 岁/他坐在我身边/当火车/沿着海岸疾驰/我们来到大海/他看着我/说 /它不漂亮//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 /这一点”--此诗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汉语世界中出现已至目前,所以它不可能“影响”中国诗人韩东,而这种不谋而合正好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联从来都不是建立在外表所谓“思潮”的“影响”上的,而是各自国家和地区的创造者在不断深入地表达人性的探索上所达成的异曲同工--这种努力从未停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