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节:小学故事(1)

纯粹的七零八零童年回忆录:绝对童年 作者:黑先生


二、小学Na那些事

小学故事

七○八○后们在小学时都写过一篇命题作文——《我的家乡》。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要描写的家乡各不相同,却会用一样的开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过,美丽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道路更加宽广……”

小学时的家乡是村庄,随着学校所在地的不同,中学时的家乡是乡镇,高中时的家乡是县市,到了大学,家乡变成了省份。家乡所覆盖的地域在越变越大。但记忆深处的家乡,还是那个方圆几公里的小村庄。在那块中原大地上,我度过全部的童年时光。

家乡作为童年的载体,记载了儿时的记忆:很蓝的天空,轻柔的夜风,还有自由飞翔的鸟儿。正是美妙多彩的童年回忆,加深了我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我来自豫北平原,史书上牧野大战发生的地方。在这块“牧野大地”上,牧业没有明显优势,也没有让人幻想的野林荒原,剩下的只有平坦的大地了。

家乡没有高山,大雨后登高远望,偶尔能看见太行山淡蓝色的轮廓。家乡没有江河湖海,不过西南几十公里外,母亲河——黄河滔滔流淌了数千年。典型的平原地貌,没特殊资源,没奇秀景色,只有平坦和广袤。整齐的庄稼一望无垠,一簇簇村庄错落有序。黄里泛红的土壤松软肥沃,一片树林蓊蓊葱葱,一条小河清澈见底,几片池塘水波荡漾。

我出生在大赵庄,比鲁迅《社戏》中的“赵庄”多一个“大”字,邻村还有小赵庄。大赵庄不大,小赵庄不小。我们村只有四五百户人家,而且村中第一姓氏并不是赵,而是“朱”姓占了三分之一之多。因此村庄的命名显得很蹊跷。我问老爷爷、问老师、问村长,答案众说纷纭,因此也就没有确切答案。

在中原地区,这样的村庄有数千个,大赵庄是最平常的一个。你无法用人杰地灵来浮夸她。县志上显示,这儿没出过状元探花,也没有达官贵人,也未能留下英雄烈士的名头。

在未被记载的村中野史上,有一个人物尚能搅起一盆浑水,他叫朱世云,曾是村里最富的地主,还在山里做过土匪。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批斗。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朱老头儿率先开起了小卖铺,他喜欢向买糖果的小孩儿兜售他当年的故事。

朱老头儿向孩子们展示他短了一截的右手大拇指,说这手指在窑洞壁檐里刮过蛇毒白,玩儿捏过大烟粉,也抚摸过压寨夫人的小手,但后来被鬼子一枪打中了。他孙子伟鹏泄密说是国民党开的枪,村里有人说是八路军正义的子弹。到底怎样,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

在和平年代里,大赵庄民风淳朴,从来没有地痞流氓,也很少发生打斗偷抢等恶性事件。农村妇女们也会张家长李家短,但互助济贫的优良传统一直传承。在追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村委会依然没有像样的工业企业,因此没有严重的污染问题。有些人发财了,就搬进了城市。更多留守的村民就像宁静的田野一样,安安静静地过着平淡日子。

这里的冬天,拂晓前仍会有此起彼伏的公鸡啼早。夏日的傍晚,大家还会坐在院子里、蹲在门口石板凳上或坐在小桥边,摇着扇子有说有笑。玩耍累了的孩子们,依偎在家长的怀里进入梦乡。大人用扇子驱赶蚊子,吹干小孩儿脑门儿上的细汗。

几十年来,村民最大的变化当属于对教育的态度。进入21世纪,村里的大学生一个个地涌现。追根溯源,“大赵庄小学”是这些飞出去的孩子们的统一母校。在我们的记忆中,村小学占据了重要地位。和许多村办小学一样:屈指可数的教师,砖瓦房教室,还有尘土飞扬的操场。校舍简陋却不空荡,因为它填满了童年的笑声。

1 . 入学

五周岁生日过后的那个秋天,我爸爸去找了一趟村小学的张校长。第二天,我妈把我送到了学校,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面试”。

面试我的是副校长,他是个跛子,思想也有点儿偏颇。他对我妈说:“不行不行,你家小孩儿我经常见到,他还是个光着身子到处乱跑的小娃娃呢,学校可不是幼儿园。”我妈解释说那是一两年前的情况,我儿子早就不这样了。我站在一旁不知所措,低头绞手指。

后来在妈妈的保证下,我又多经历了一次别人不需要的测试。我先背诵了乘法口诀、唐诗《锄禾日当午》,还算了几道加减法算术题。最后,我被副校长带进了一间挂着“学前班”牌子的教室。

鹏举、小乐、志强、艳春,这些和我一起玩儿泥巴的小伙伴们,现在都洗净了脸,背着手坐着直朝我傻笑。长辫子的陈老师让我坐到中间一排。我没带凳子,老师让两位同学把板凳拼在一起,我坐他们中间。两个板凳不仅宽窄不同,还一高一低,我的屁股各坐半边。右边的同学正是小乐,我们不久前还摔过跤打过架,此时一笑泯恩仇,毕竟学校是个文明的地方。

我学的第一堂课是《秋天到来大雁南飞》,第二节是常识课,根据太阳方位判断方向。下午时,我背着新书包,抱来了平时吃饭坐的小板凳。就这样开始了漫漫的学生生涯。

2 . 我们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非常大,至于怎样非同寻常的大,我也不知道,因为这是我见到的第一所学校。

学校正门朝西,大门口的北斜墙上写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南边墙原本写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次狂风暴雨将这堵墙的中间一段冲塌了,补建后标语没有重新补写,只剩下“好好”和“上”字。这是一道句子缩写题,就“上学”而言,完全保留了原意。

学校正门是两扇大铁栅栏门,栅栏间距有十多厘米,脑袋小的能从中间挤过去。栅栏顶端焊了铁尖儿,表象是要扎翻越者的屁股,实际上从未有人受害。大门两侧各有一扇铁皮门。右侧铁门担当大门的替补,偶尔也会打开,履行门的义务。左侧的铁门则从未打开过,所以这儿成了避风港,每当大雨倾盆,这一米见方的地方会挤上六七个小孩儿。他们收起雨伞,顶着编织袋,在门底下唱着喊着,吸引路人的注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