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第四站:兰州(2)

行者王石 作者:朱仰晴


2.寻找兰州铁院遗落的印迹

如今,当年的兰州铁道学院已经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不管王石的大学时光是否开心,曾经的兰州铁道学院一定还是记得王石这个学生的,也有一些年轻的学弟学妹们还以这位30多年前的老校友为荣呢!

我在王石进入大学后时隔差不多30多年后的一个日子,踏进了这所曾经留下过王石脚印的校园,寻找王石曾无意中遗落的“蛛丝马迹”。

与“铁院”这个简称的铁骨铮铮不一样的是,如今这个学校的面貌却跟很多其他的高校一样,扑面而来的更多是浓郁的人文气息。

清一色的新式建筑,应该完全找不到30多年前校园的影子了。我上前打听,有知情人说图书馆右边的那一排旧的研究生教学楼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

于是,我兴致勃勃地抱了一叠书,像个上自习的学生般走进这栋教学楼,果然是很古老的建筑,楼梯扶手的木头已有些许发黑,楼道也是最原始的水泥地板,墙壁应该重新粉刷过好多次了吧,却也稍显陈旧,上面有学生们有心无心的各色划痕。教室门不知道有没有换过,也是旧式的木门。

当时是周末,我贸然就推开其中的一间教室门,教室的桌椅也是旧式的,零零落落坐了几个还在周末苦读的学生。一眼看过去,大家的桌上摆着的居然都是英语书。王石上大学那阵子也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英语和政治学的。

“下课了大家都回去了,王石却一个人留在偌大的教室里,手里抱着的是厚厚的政治经济学课本;或者在某个昔日的学生宿舍里,室友们都睡着了,王石却还趴在被窝里看那些喜欢的世界名著;或者在某个昔日的路灯下面,王石一个人在背诵英文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

其实这些都只是想象而已,想要在这个崭新的校园里找到王石曾经的印迹,却是那样的茫然……

其实那时候的环境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恶劣。王石进入大学的时候,也是“白卷先生”张铁生风靡一时的时候。说起“白卷先生”张铁生的故事,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很熟悉,但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却未必知道了。这其实是那个特殊的年代催生的一个在今天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故事。

那是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于是,那个年代交“白卷”被倡导,学习风气每日俱下。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王石本该4年学习的工科课程,被压缩成了3年,大部分老师基本上采取“放牛娃”的教学方式,有一搭没一搭地由着学生的性子来。

学校教育的放任自流,再加上王石并不是很喜欢所学的专业。因此,王石的大学学习生活依然是没有寄托的,他只有课余多看书,通过自学英语和政治经济学来填补大学学习的空白。

而到大学毕业时,王石自学的英文水平已经很好了,甚至能够阅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原著。

也正是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洗礼,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到王石在这所学校里留下的更多的印迹了。

可是,就是在这所校园里,当我向身边路过的一个在校大学生问起是否知道王石的时候。这个朝气蓬勃的“80后”男孩笑了,露出一排很整齐的牙齿:“怎么不知道?我们的老校友啊!”

语气中透出来的欣喜和淡淡的引以为豪,让我突然感觉到,不管王石愿不愿意,他的这所昔日的大学已经不是留下他的印迹那么简单,而是深深地埋下了他精神的种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