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第六站:深圳(1)

行者王石 作者:朱仰晴


1978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荒凉的边陲渔村。王石因为工作要经常待在深圳,当时的深圳在王石眼里并没留下好印象,燥热、肮脏,到处是腐烂变质的死去动物的尸体和水果蔬菜,而隔岸相望既是高楼大厦林立的繁华的香港,两相对比,王石看不到希望。

时间慢慢演进,到70年代末,党中央大手一挥,建设深圳,这里迎来了它辉煌的春天。对于20世纪80年代闯深圳的开拓者们来说,这个烟尘漫天、充满着万象生机的荒凉的渔村就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如同当年发现新大陆的欧洲航海家们一样,隔海相望的繁华的香港映衬下的深圳就像一个即将翻版的灰姑娘的玫瑰色的梦,梦虽美好,然而一切都是未知数。

有蓝本,有目标,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资源和好政策,王石的心开始蠢蠢欲动了……

1.初识深圳:“印象非常非常差”

1978年,深圳还是一个极不起眼的边陲小镇,4月的一天,王石所在的广州铁路局工程五段接手了笋岗北站消毒库项目,工作内容就是给内地往返香港的空火车皮检疫清洗。

因此,王石常常被派去深圳出差。做了没有半年,王石就长期待在了深圳。初识深圳,这个昔日的边防禁区,给王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是极其不好的印象。

正值仲春季节,大多地方已一片柳绿桃红百花争艳,深圳却已经刮起燥热的风,铁路旁怒放的木棉花已在风中无声地凋谢了。木棉花下随处可见死猪腐烂的尸体和变质的水果蔬菜,绿头苍蝇在裹着腥臭味的风里嗡嗡起舞。

王石单位睡觉休息的宿舍就搭建在铁路边。所谓的宿舍,也不过是用竹子苇席搭建起来的工棚。工棚里惟一的设施就是双层铁架床,这样是为了节约空间,每个工棚都可以挤下三十几个人,没有桌子椅子,有的只是岭南“特产”黑白花蚊子。这种蚊子格外厉害,被叮咬的部位像是被马蜂蛰过一样红肿,痒痛难忍。还有就是成堆的苍蝇,晾衣服的绳上或者电线上,随时都会被苍蝇占据,那密密麻麻的情形让人伏天打起寒战。

为了寻求一些清净,王石选择了一个靠墙角的上铺,挂上蚊帐,钻在里边编制工程表、决算书,看书,睡觉。

这个狭小的空间承载着王石几乎全部的精神生活。物质的匮乏并没有消磨他精神上上进的力量,他始终如一地抱定一个信念:在机会来临之前要学习,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做知识储备,否则机会来了也抓不住。这里的人经常看到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晚饭后独自一人捧着一本书在铁路沿线读着、背着,时而若有所思,时而满脸欣喜,这个年轻人的举动和这里别的人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人就是王石。

就是这个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让王石有了不一般的触动。

第一个触动就是深圳口岸总会发现很多尸体。原来这些尸体都是偷渡者的尸体,在偷渡的时候被淹死的。王石所在的铁路局第五工程段,请了一些民工做基础设施工作,几乎每天早晨点名都有民工无故失踪,说哪个哪个民工又不见了,怎么不见了?跑到香港去了。这里的民工冒着被淹死的危险,也要偷渡到对岸去,就是因为那里是另外一种环境。

不过王石当时从没考虑过要偷渡,第一是因为语言不通;第二他根本就不想用偷渡的方式来改变命运。

这里让王石深受触动的另一点就是有相对的自由。在那个凭票买东西的年代,深圳却有一个自由集市,差不多一个礼拜两次,不用凭票就可以买到一些副食品。因为深圳是边陲特区很多人来不了,每次王石到深圳出差的时候,同事们都会委托他在集市上买一些新鲜牛肉回去。这点也体现了当时的深圳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由度。

王石1978年去深圳,1979年离开,在深圳工作了一年多。这些,就是当时深圳给王石的第一印象。这个印象用王石的话来说是“非常非常差的”,那时候他一心的希望就是工程早日结束,早日回广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