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昭寺

喜马拉雅词典 作者:何小竹


 

几乎人人都知道,大昭寺是松赞干布因文成公主的建议而修造的。因为有了大昭寺,于是有了围绕大昭寺而建的八廓街,于是有了拉萨城。大昭寺里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塑像。

每天,有无数的信徒围绕着大昭寺转经。早晨和黄昏,据说是转经的最佳时间。我也围绕着大昭寺转了一圈。我还在大昭寺的门前看了一会儿那些磕着长头的朝拜者。但我没有迈过那道门槛进寺庙里去。不是因为门票贵,而是我还不知道我进去能够做什么。如果仅仅是参观,我觉得意思不大。所以,在拉萨的五天,我都只是在大昭寺广场上徘徊,看广场上那些人。他们有的是虔诚的信徒,为朝圣而来的。有的则像我一样,是旅游者,出于好奇,来看看,并将大昭寺作为背景,照一张相带回去,表示今生今世我去过那里了。

大昭寺可能不大,不然它为什么没有被列为拉萨的三大寺之一呢?

但大昭寺肯定很重要,不然它不会居于拉萨的中心。

〖=〗甘珠尔〖=〗

西藏大藏经二藏之一。西藏大藏经分为教说翻译、论著翻译两部,音译为“甘珠尔”和“丹珠尔”。“甘”是“教”的意思,“丹”是“论”的意思,“珠尔”的意思是“翻译”。甘珠尔又称正藏,丹珠尔则称副藏、杂藏、续部等,是西藏学者仁钦札巴(即布顿)对西藏大藏经所作的独特的分类法。

“甘珠尔”和“丹珠儿”是藏传佛教有关佛陀所说教法的汇编总集,其传世的版本达数十种之多,有手抄的,刻印的;有藏文的,也有蒙文的。据藏学者介绍,传世的版本以德格藏、新奈塘藏、北京藏等最具代表性。此三种版本皆分为两部(甘珠尔、丹珠尔),其中德格藏之丹珠尔包括赞颂部、秘密部、般若部、中观部、经疏部、唯识部、俱舍部、律部、佛传部、书翰部、因明部、声明部、医明部、工巧明部、西藏撰述部、补遗经论部及总目录,总计213函,两千四百余部。新奈塘藏之丹珠尔包括赞颂部、秘密部、经释部、声明部等及目录,凡收224函。北京藏之丹珠尔部分则有赞颂部、秘经疏部(分时轮部等24项)、经疏部(分般若部等12项),另附加补遗经部、西藏撰述部、愿文部等,总收224函,五千一百余部。

〖=〗甘丹寺〖=〗

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的达孜县,为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于公元十五世纪亲手所建,也是宗喀巴圆寂之地。甘丹,藏语意为“受乐知足”。由此发展出来的教派最早就叫“甘丹派”,后来变音成“格鲁派”。

甘丹寺为拉萨三大寺之一(另外两大寺为色拉寺和哲蚌寺),由于该寺与宗喀巴的特殊关系,在格鲁派六大寺庙中,居首要位置。寺内有宗喀巴寝殿和宗喀巴灵塔,同时,还有一个与宗喀巴有关的悬柱:相传宗喀巴建甘丹寺的时候,想找一根大柱立在殿中以支撑大殿。于是,他派人从藏东的原始森林里找来了一根树干。但是,这根树干在返回途中却突然不见了,回头一路找去,发现它已回到了原来的生长地。工匠们再次将它拔起来,并成功地押送回寺庙,将其打磨光滑后,强行立在了大殿里。然而,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这根大柱好像始终不肯屈服就范,落地的一端居然离地而起达一寸许,大有想冲顶而去的姿态。

立有这根悬柱的大殿叫错钦大殿,面积1600平方米,是甘丹寺的主殿。据说,该殿可容纳三千多名僧人在殿内同时诵经。

甘丹寺内收藏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文物。其中,羊八坚经院内收藏着一件清朝乾隆皇帝为供奉宗喀巴而赠予西藏的盔甲。盔甲上镶有宝石,并刻有汉、满、蒙、回四种文字说明,十分珍贵。另有明朝永乐皇帝赠送的制作精美的释迦牟尼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锦缎绣塘24幅,也是甘丹寺独有的艺术珍品。这些绣塘于每年元月向公众展出三周,这便是著名的“甘丹绣塘节”。

〖=〗噶厦〖=〗

旧西藏的官署(即政府行政机构)的称谓。“噶”是命令的意思,“厦”是房屋的意思,“噶厦”就是发号施令的地方。

噶厦是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定制的。该机构设噶伦四人,受驻藏大臣及达赖喇嘛管辖,办理一切行政事务。噶厦所属机构有译仓(相当于秘书处)、仔康(相当于审计处)、马基康(即藏军司令部)、朱颇列空(粮务局)、索朗列空(农务局)、门孜康(医药历算局)等部门。

噶厦在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继续存在。1959年3月被解散。

〖=〗噶当派〖=〗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之一,创建于公元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其教法传播甚广,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响。十五世纪格鲁派兴起,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都改为宗格鲁派,噶当派从此在西藏社会上消失。

〖=〗噶举派〖=〗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之一,创建于公元十一世纪。该教派重视密宗学习,而密宗学习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故名“噶举”(藏语“口传”之意)。因该教派创始人玛尔巴(见本书“玛尔巴”词目)和米拉日巴(见本书“米拉日巴”词目)在修法时都身穿白色僧裙,故噶举派又称“白教”,其支系在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中是最多的,其中帕竹噶举和噶玛噶举先后掌握过地方政权,而其余的支系也成为在西藏独占一方的封建势力。

藏传佛教中,活佛转世(见本书“转世”词目)的首创者便是噶举派,后来逐渐被其他教派所采用。

〖=〗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派别之一,因其僧侣头戴黄帽,又称黄教,或黄帽教。该教派由西藏佛教史上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见本书“宗喀巴”词目)创建于公元1409年,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宗喀巴所处的时期,正是西藏帕竹噶举政权取代萨迦政权之时,上层僧人不仅直接参与政治、经济的权力角逐,在生活上也日趋腐朽,逐渐失去了民心。针对这一情况,宗喀巴号召重视戒律,到处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抨击僧人不守戒律,并以具体行动推进西藏佛教的改革。公元1409年(藏历正月),他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传召大法会。法会后,宗喀巴建起著名的甘丹寺,同时创立了严守戒律的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律”)。格鲁派创立之后,又相继建起了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此外,格鲁派还创建了达赖、班禅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