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登陆美国(1)

卡内基传:财富就是规则 作者:(美)彼得·克拉斯


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伊莎贝拉·伯德曾观察围坐在码头前沿的一群约700人的英国移民。她写道:"他们看上去眼含热泪、脸色苍白、满身污垢……许多人瘦得可怜,其他人则是一幅茫然和麻木。"安迪坦承,这座城市的巨大喧嚣和杂乱使他感到不知所措、无法动弹。对于一个刚刚跨过新旧国家门槛的孩子,所有的感知都受到强烈的冲击。鱼腥味和人们排泄物的臭气直往他的鼻孔里钻;马蹄和木头车轮撞击鹅卵石路面的哗啦声在他的耳朵里乱响;报童吆喝着当天的头条新闻,小贩叫卖他们的货物;从贫民窟出来的肮脏乞丐沿街乞讨;拉客的人一边穿过身旁那些摇摇晃晃地叠放在一起的木箱、板条箱和大皮箱,一边四下许诺提供住宿和指路。只要看到他们身上佩戴的浅绿色领结,就可以辨认出这帮声名狼藉的家伙。他们或是把这些初来乍到者诱骗到格林威治街上的旅馆;或是把他们带到售票代理商那里。这些代理商为新移民定购驶往北方、南方或西方的汽船和运河快艇的船票,但费用高得形同抢劫。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权利宪章可不会白白送到每个人的手里。

威廉·卡内基不理会那些拉客的人,而是向移民官询问如何前往匹兹堡。那里不通火车,因此,全家人必须乘坐定期开行的客船和汽船,经过数条运河、河流以及伊利湖,才能抵达目的地。同售票代理商就票价讨价还价一番之后,他们来到"城堡花园"的滚木球草地旁较为安静的散步场所。在这里,头戴入时的无边女帽、手持阳伞的女士们和头戴大礼帽、拿着手杖、带着一身尊严的男士们悠闲地散步。忽然,一名身着蓝上衣和白裤子的"威斯卡赛特"号水手一把抓住安迪的胳膊。他一边说着在船上的往事,一边带着安迪来到一个小吃摊,给男孩买了一杯汽水。汽水很甜,冒着气泡,有一股檫木的味道。有那么一阵子,安迪陶醉在美国的美好生活之中。不过,只是那么短短的一阵子而已。

卡内基全家上岸的时候,纽约仍保留着几分庆祝国庆节的热闹景象。两天之后,《纽约先驱报》在头版报道:"星期二的庆祝仪式可谓盛大而壮丽……从清晨到午夜,整个城市被包裹在火药的烟雾之中。到处都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1848年,爱伦坡、赫尔曼·梅尔维尔和沃尔特·惠特曼都在这座城市定居。纽约是一个值得前来庆祝节日的地方,一个顶级旅游胜地。除了众所周知的"城堡花园"和三一教堂,参观者还涌向有古希腊式圆柱的海关大楼,还有当时已经被美国和欧洲公认为金融中心的华尔街。但是,头号旅游热点是巴纳姆美国博物馆。它位于安街南边,赫然矗立在百老汇上方,其正面装饰着一条五彩斑斓的蛇形壁饰。卡内基一家无暇旅游,当天下午6点,他们就登上夜间驶往奥尔巴尼的汽船。当然,这条船也不是什么豪华客轮,安全也同样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在1848年,汽船的锅炉还常常因为过热,时而导致船内失火,甚至爆炸。这样,便总是有大量的死者让纽约的殡仪事务承办人忙活,卖出许多口棺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