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暴乱、贸易萧条和士兵

卡内基传:财富就是规则 作者:(美)彼得·克拉斯


起初,这座城市只是毛皮生意的据点而已。勤奋的定居者们很快就开始开发这一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这将使匹兹堡成长为一座伟大的工业中心。阿勒格尼河沿岸发现了很多盐井,沿着河岸出现了很多盐厂。350英尺长、40英尺宽的木筏顺俄亥俄河而下,直接抵达许多木材厂。丰富的煤和铁似乎到处都是。第一座炼铁炉建于1793年。1812年战争期间,一家匹兹堡铸造厂为伊利湖上的美国舰队供给大炮、榴弹炮、炮弹和子弹。4年之后,这里的居民已经达到6000人,城市正式建立起来。就在那时,对滚滚黑烟的抱怨也开始不绝于耳。"对于一名外来者而言,匹兹堡决不是一个招人喜爱的城市,"1818年的《达比移民导报》这样写道:"这里不断有黑烟冒出,使整个环境都笼罩在煤灰所形成的烟尘之中。"无论如何,匹兹堡作为一个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正在日益赢得旁人的尊敬。著名的纽约州州长德威特·克林顿在1825年访问了这座城市;威廉·卡内基所喜爱的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1842年也到访此地。

看到城市的规模在日益扩大,有远见的生意人们就越过阿勒格尼河,在匹兹堡城北建设第二个工业中心。1840年,方圆8英里的阿勒格尼城正式成立。当时,它的人口为一万,不同民族的居民各自聚居。德裔居民住在城东,那片地区因而也被称为"德国城";爱尔兰人和有苏格兰与爱尔兰血统的人则居住在城西。城里有铁器厂、屠宰场、食品加工厂、纺织厂和制革厂。阿勒格尼城是一个重要的制革业中心,生产马具皮革、鞋底皮革、腰带皮革以及用于制鞋和服装的较柔软皮革。虽然制革厂是这个小城市的支柱产业,但是,它把腐烂的动物尸体和散发着臭味的树皮投入水中,因而是污染水源的元凶。伤寒在这里四处蔓延。

在威廉和玛格丽特看来,阿勒格尼城简直就是邓弗姆林的美国版本。与匹兹堡及其重工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是一座家庭手工工场的中心,吸引着像威廉这样的手工业者。当卡内基一家来到这里时,当地的人口已经急剧增长到2万人,远远多于邓弗姆林的1.3万人。"石板城"还有着丰富的苏格兰传统,当地许多最成功家族都是苏格兰人,或是有苏格兰与爱尔兰血统的人,或是新英格兰殖民者的后裔。居民身上有一种独立自强的性格和一种清教徒式的工作精神。所有这些品质都受到卡内基一家的敬佩。

迎接卡内基全家到来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毕。基蒂·霍根、她的丈夫托马斯、安德鲁·霍根和安妮·埃特肯一起住在一幢黑漆漆的两层木屋里。它位于瑞贝卡街(据说这条街道比其他任何街道都要破败和泥泞),周围满是破烂、肮脏的茅草屋。房后是一条非常泥泞的小巷。托马斯和安德鲁已经在这里修建了一间织布店。二楼有两个房间,现在变成了卡内基一家落脚的地方。这幢摇摇晃晃的房子不能同邓弗姆林可以欣赏弗斯湾景色的小屋相媲美。但是,在生活安定下来之前,他们不必交任何房租。霍根一家和安妮·埃特肯有能力负担这一切。他们干得都是正经营生:托马斯在陶器店当店员;安妮姨妈是一名护士,以后又开了一间杂货店。

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威廉遇到三大困难:暴乱、贸易萧条和士兵。起初,在一家纺织厂干活对于一名织过锦缎的纺织工似乎非常理想。但是,数场暴动发生之后,一下子就使1400份工作消失了。虽然还有其他行业可供觅职,但是,那年夏天河水水位极低,通往伊利湖的辛辛那提-桑达斯基铁路又宣告竣工,因而使贸易路线偏离了匹兹堡,使得这一地区出现大量失业。一方面,就业市场吃紧;另一方面,失业人群由于移民不断涌来、士兵解甲还乡(1848年早些时候,《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的签订使墨西哥战争结束)而不断扩大。威廉乐意在织布机上工作,因此,他借用了霍根的织布机。在邓弗姆林,商人负责提供原料,然后将织好的纺织品卖掉。这里的情况则不同。威廉需要自己购买原料,然后挨家挨户叫卖自己的桌布及其他产品。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上好亚麻织品没有什么市场。同工厂的产品相比,它们太昂贵了。当安迪发现父亲的工作所带来的收入极其微薄时,他又一次深切感受到在邓弗姆林最后几个月时所熟悉的那种恐惧感。难道这趟航行根本无济于事吗?前方绝无退路,下顿饭在哪里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