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育人:教育永恒的主题(9)

杨叔子教育雏论选 作者:杨叔子


显然,高等学校是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既然从事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就必须将研究高深学问,以及创造高级文化、先进文化、前沿文化作为自己重要的任务。一句话,高等学校必须立足于治学。否则,就无法传授高深学问、高级文化、先进文化、前沿文化,就无法培养高级人才,更无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所谓“育人”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但是,对高等教育而言,追求学术上的卓越,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于“育人”。忘记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人,特别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只一心追求学术上卓越,这种卓越只能是“失去灵魂的卓越”。

还应该说,高等学校的任务不只是“育人”,而且还有其他的任务。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治学)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但这三者,尤其是前两者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困扰高等学校的一个重大问题。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了“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改变了古典大学有教学无科研的局面,催生了现代大学。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成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的高等学校,明显地更为重视科学研究,甚至出现了伯顿?克拉克所描述的“科研漂移”、“教学漂移”的现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地偏离了高等学校的宗旨。先生指出,在高等学校,“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育人、治学均服务于社会;在服务社会中更好地育人、治学”。这一表述,仍然突出的是“育人”这一主题,同时,又辩证地阐述了“育人”、“治学”与“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对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关系更为准确的表述。

今天,在全球范围内,高等学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不仅如此,即使在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重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弊端。为此,先生大力倡导人文教育,十多年来为文化素质教育鼓与呼。应该说,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成为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教育部的倡导、组织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全面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转变教育思想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要任务。其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